分享到:
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 发布时间: 2021-01-20 10:34
  • 来源: 南昌县发改委
  • 作者:
  • 浏览量:
  • 字体【      】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三章 远景目标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思路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第四节 发展定位

第五节 主要目标

第五章 规划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布局

第三节 资源、生态布局

第二篇 打造科技创新昌南高地

第六章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第一节 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

第二节 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第三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第一节 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

第二节 培育发展高能级创新平台

第三节 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创新

第八章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二节 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第九章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第三节 建设知识产权强县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篇 建设数字南昌县

第十章 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第一节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五节 加快新基建建设步伐

第十一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

第一节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第二节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第三节 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第十二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

第二节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用

第三节 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效能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三章 塑造“昌南智造”新优势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大力发展昌南主导产业集群

第三节 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第十四章 唱响“昌南服务”新品牌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第十五章 推进小蓝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一县一区”布局

第二节 实施小蓝经开区扩区调区战略

第三节 促进小蓝经开区提质升级

第四节 完善小蓝经开区体制机制

第五篇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第十六章 持续有效释放消费潜力

第一节 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潜力

第三节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第十七章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第一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第三节 建立健全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十八章 加快畅通经济循环

第一节 推进昌南产品行销天下

第二节 加快集聚高端要素

第三节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第六篇 推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推进新型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十章 加快推动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节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依法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七篇 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门户

第二十二章 着力优化开放格局

第一节 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

第二节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十三章 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建立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第二节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招商

第三节 推动外贸做大做强

第二十四章 高标准建设南昌向塘国际陆港

第一节 畅通全方位开放大通道

第二节 构建高能级大平台

第三节 提升铁路口岸服务水平

第四节 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五节 推进港产城人深度融合

第八篇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节 培育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第四节 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十六章 建设美丽宜居和谐乡村

第一节 科学规划乡村建设

第二节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第二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十八章 统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 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第九篇 增强县域现代化建设

第二十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严格落实空间管控要求

第二节 完善城乡发展体系

第三节 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第三十章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二节 推进新城集约高效开发

第三节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十一章 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第一节 公路发展

第二节 铁路发展

第三节 水运发展

第四节 公共交通

第三十二章 完善现代能源水利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第二节 健全城市水利设施

第三节 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篇 推动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

第三十三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节 优化城镇居住服务

第三十四章 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第二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第十一篇 打造美丽昌南样板

第三十五章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

第四节 实施清废行动

第五节 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三十六章 构建稳定协调多样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

第二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第三十七章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第一节 加快经济绿色发展

第二节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十八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第一节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二节 完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

第十二篇 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县

第三十九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 强化价值引领

第二节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建设清朗舆情空间

第四十章 打造昌南特色文化名片

第一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节 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第三节 创新艺术精品创作和交流

第四十一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十二章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第二节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第十三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一节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第二节 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第三节 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第四节 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融合发展

第五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六节 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昌南建设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试点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四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第四十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第二节 完善婴幼儿照护机制

第三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第十四篇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十六章 强化就业优先战略

第一节 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十七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第四十八章 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一节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第二节 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

第四节 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第十五篇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昌南

第四十九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第一节 加强县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维护经济安全

第三节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第二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三节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第五十一章 加快推进法治昌南建设

第一节 保证宪法和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节 完善法制保障制度建设

第三节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第五十二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昌南实践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节 发展协商民主

第三节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十六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五十三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经济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第二节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五十四章 努力形成规划实施强大合力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政策保障

第三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

前   言

《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南昌县委(小蓝经开区党工委)关于制定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行政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今后五年县区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走前列的集中攻坚期。县区上下紧扣“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奋力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中凸显核心支点作用,奋力在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县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首位意识,扛牢首县担当,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抗洪救灾等各类风险挑战,总体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强进位彰显实力“十三五”期间,南昌县百强县排名逐年稳步进位,实现“十二连升”,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1位,小蓝经开区跃居全国百强经开区第81位,成功实现县区“双百强”“双进位”。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评比中,分别位列第45位、第43位和第17位,分别前移38位、10位、6位。特别是获评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县第11位,成为全省唯一靠前上榜的县区。同时,先后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典范县、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等市级以上荣誉300余项。

图1  2015-2020年南昌县全国百强县排名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南昌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总量上千亿新台阶、占全市比重全面提升、在全省全面领跑。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48.02亿元,与2015年相比累计增长433.02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8.1%(可比价)。财政总收入实现141.3亿元,累计增长40.4亿元,年平均增长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6亿元,累计增长18.1亿元,年平均增长5.6%。特别是自2015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突破百亿元大关以来,连续四年以每年缩短一个月的成绩刷新冲刺“百亿”的速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7亿元预计增长到313.5亿元,年均增长19.2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4%。

图2  201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图3  2015-2020年财政总收入(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8.4∶64.8∶26.8调整为6.8∶53.3∶39.9。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速提升,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升,助推更多产业迈向“千亿级”。服务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成效初现,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力度,打造新洪大、高铁等商贸经济圈,加速建设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力促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功能向休闲、生态、康养、文化等领域延伸拓展,加速推进黄马凤凰沟、幽兰印智航天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项目,基本形成“一带四区五园”现代农业新发展格局。

图4  2015、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情况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实行“六多合一” “容缺审批+承诺制”等审批机制,“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办件量超过85%,在全省率先上线“惠企帮”政策兑现平台,设立“工程建设项目代办帮办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大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小蓝经开区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一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赣服通”南昌县分厅在全市率先上线,接入证照种类全省第一、服务事项全市第一,“五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扎实推进乡镇机构、事业单位、农村宅基地、社会治理、县域综合医疗等领域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双向开放加速拓展。“十三五”期间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4.73%,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前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赣港会、赣深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省、市招商平台,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工作,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招商推介会,累计招引项目400余个,总共投资近500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9个、20亿元以上项目85个。依托口岸 “三同”试点,国际物流通道不断完善,中欧班列开通了联通多国的10条线路,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铁海联运新增5条线路,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塘铁路物流基地一期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年商品汽车铁路运量16.3万台,商品汽车运输量总量占全省的85%以上,已成为全省最大商品车运输基地。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推进,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高水平开放布局。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沿江片区形成建筑产业总部基地、新洪城大市场综合商贸中心等功能板块,加快各类创新要素汇集。依托小蓝创新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金湖科创小镇、小蓝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平台,扎实推进集成电路(半导体)、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VR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签约落户,形成了“七大科研平台”并驾齐驱的格局,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深入实施“天下英才智汇昌南”行动计划,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县区招才引智联络站。县区拥有院士工作站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星创空间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深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科技创新、精英创业的洼地效应日益凸显。

——城镇品质华丽蝶变“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53.7%上升到2020年的62%(预计)。深入实施“北融南扩、东拓西连”战略,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南昌高铁南站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通车,全面进入“双铁时代”。河洲路南延、斗南路等路网工程加快建设,定岗大道、曾家路等“断头路”依次打通,多点区域房屋征收取得实质性进展。金湖公园、玉湖公园和雁沙湖公园等投入使用,澄湖东路立体停车场基本建成。城市家具更新、老旧社区“旧改新”、道路“白改黑”、背街小巷整治以及积水点改造全面完工。328座装配式公厕和全省首批13个智慧公厕投入使用获得好评。深入推进“环境卫生”“城市乱象”“交通拥堵”等专项治理,完成县医院周边等交通堵点改造。“智慧南昌县”一期上线运行,智慧环保、智慧工地、智慧安监等相继投入使用,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和30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四尘三烟三气两禁”专项整治,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4.8%,蓝天保卫战指标任务全面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雄溪河、莲塘河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赣江昌南外滩公园等水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冈上、泾口、南新、向塘等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林长制”全面推行,“河湖卫士”“清河行动”长效开展。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环保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整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态势。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村”全面消除,城镇贫困群众实现整体性脱贫解困。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超额完成目标,“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793元和22945元,年均增长8.3%和9%。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全覆盖。教育强县建设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度显著提升,普通高中建设全面加强。健康昌南建设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提升成效显著。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居家养老中心全面建成。公交路线不断优化完善。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全面建成,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工作扎实开展。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打击传销“百日会战”等系列行动,综治中心实体化和“雪亮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零点巡查行动”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党建引领持续增强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日俱进,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和“六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开展“四必谈”、家访监督,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县委巡察工作,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强力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和“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创新监管制度机制,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必须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省市对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是科学的,充分证明了县委、区党工委的一系列工作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上级精神,契合县区实际,顺应人民期盼,必须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展示了昌南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必须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把百万昌南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同的目标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昌南力量”。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际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15

>1000

1048.02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58666

86956

约100000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100.9

173

141.3

预期性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57.9

100

76

预期性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60

418.7

--

预期性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95.6

1340

--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0

250.3

313.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2

5.62

10.03

预期性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150

220

389.63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11.9

13.8

1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0

25

预计22.05

预期性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3

预计2.24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8.4∶64.8∶26.8

6∶60∶34

6.8∶53.3∶39.9

预期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

--

提高10个

百分点

完成

预期性

城市功能

指标

总人口(万人)

104.83

115左右

106.46

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62

65

48.8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7.5

35

31.56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16.09

18

10.76

约束性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7

45

42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8

(2014年)

7.43

7.36

约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万公顷)

2.26     (2014年)

2.62

2.8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吨)

128.6

102.1

80

约束性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76.3

80

90.2

约束性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

省市下达目标

0.1580

约束性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

(吨/万元)

--

省市下达目标

0.2179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85

86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累计减少(吨)

23477

省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吨)

氨氮

2317

--

--

约束性

二氧化硫

851.7

--

457.13

约束性

氮氧化物

407

省市下达目标

263.155

约束性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671

46175

42793

预期性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001

25278

2294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以内

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1.7

5

6

约束性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35

50

40

约束性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元)

68

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228

约束性

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

(平方米)

120

450

590

约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85

95

95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6.8

24.7

21.7

约束性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96.8

98

10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36

7.5

8.83

约束性

卫生发展指数(%)

48.4

100

100

约束性

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

89

93

92.28

约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0.509

<1

0.554

约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59

>90

94

约束性

注册志愿者占国民人口比例(%)

6.25

7.5

13

预期性

重点食品安全抽样检测合格率(%)

95.6

98.8

98.35

预期性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63

省市下达目标以内

0.01

约束性

民主法治指标

廉政指数(人/万人)

--

<8

--

预期性

社会安全指数(%)

78

≥91

98.74

预期性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

95.3

预期性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我国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阶段,南昌县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县区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虚拟现实等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为实现“变道超车”“换车超车”提供了充足蓄能。随着南昌高铁南站和地铁3号线“双铁时代”的到来,以及南昌向塘国际陆港高标准建设,为县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增长引擎。促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并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有利于南昌县走稳升级发展之路,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走快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国家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南昌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西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极大增强我县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附力和承载力。

新基建发力带来新机遇。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多地紧盯基建项目投资,“新基建”更是受到市场热捧。从国家发改委前期项目批复情况来看,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仍是当前基建投资的主要方向,但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投资占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也有助于南昌县“十四五”时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扩大内需成为必然,生产力布局面临调整,为我县投资拉动、消费升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淤点和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更加完整、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大都市圈带来新机遇。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省委省政府将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摆到前所未的高度,加快推进以南昌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将增强我县集聚能力,推动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

(二)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下行带来新挑战。全球经贸摩擦频发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外部风险输入传导给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国内区域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对县区吸引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带来挑战。各类风险矛盾交织叠加,在网络时代极易爆发蔓延,对县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竞争加剧带来新挑战。在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进一步重塑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城市“极化”和“分化”现象突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我县还将面临周边大城市、城市群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的挤压。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预计为17.1%,“未富先老”压力日趋加重,老龄化引起的供需失衡日益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人才红利尚未显现,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交织叠加,给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

矛盾风险易发带来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时期,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城市病”开始显现,各种风险隐患内外交织、相互共振,对社会稳定带来潜在挑战,迫切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十四五”时期,县区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呈现出“六期叠加”的鲜明特征:外部环境深度调整的变革期、发展转型升级的迭代期、城市能级上升的突破期、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力期、全面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的考验期、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的攻坚期。全县上下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章 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的示范样板;县域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昌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昌南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建筑强县、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和健康昌南、文明昌南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昌南建设成效显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走在全国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县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使命担当和“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走前列”的重要要求,协同推进双百进位、双城提质、乡村振兴、党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在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构建大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昌南作为。

第二节 发展思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坚持“一个目标、两个进位、三个提升、四个路径、五个定位、十大战略”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一个目标:“挺进十五强,阔步现代化”,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的示范样板。两个进位:坚持“双百强、双进位”,南昌县进入全国百强前15位,小蓝经开区挺进全国经开区前30位。三个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基础设施稳步提升、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四个路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全面推动南昌县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升级。五个定位: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先导区,社会治理首善区。十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实施改革攻坚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开放提升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门户;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畅通经济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昌南。

第三节 基本原则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完善上下一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昌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能、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促进总量质量双提升、速度效益相协调、发展安全相统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突出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加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鼓励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科技创新,持续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潜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城市农村两大战场,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县区一盘棋,主动在新格局中找定位,在新阶段中谋发展,在省市发展大局中强担当,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三领”使命担当牢固树立“跳出县域看县域、突破县域发展县域”的全局视野,紧扣“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首位意识、争先意识、竞争意识,主动向好的学、同强的比、与快的赛,奋力推动县区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领先领跑、争创一流,努力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走前列。

第四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核心支点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首位担当,展现首县作为,全力以赴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扩开放、谋创新、优生态、惠民生、抓党建,筑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支撑。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达到1/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地区水平,南昌县进入全国百强前15位,小蓝经开区挺进全国经开区前30位。产业结构大幅优化,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投资质量明显改善,消费贡献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北融南扩、东拓西连”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品质、颜值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历史文脉接替延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攀升,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市场化改革持续走深、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放管服”系统化改革持续深入,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滨江商务科创中心、金湖科创小镇等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增强。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先导区向塘国际陆港基本成型,国际货运及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三同”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基本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出口总量和结构实现量质双升。

打造社会治理首善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五型政府”加快建设,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治理成效稳居全国一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城镇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红色基因更好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作用更加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文化引力和生态魅力迈上新台阶。南昌县进入全国百强前15位,小蓝经开区挺进全国经开区前30位。县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谱写出昌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综合考虑我县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具体目标确定为: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达到1612.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4万元/人。产业结构大幅优化,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投资质量明显改善,消费贡献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超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左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6;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0亿元,打造营业收入超55亿的饲料产业集群、超50亿生猪产业集群、超40亿家禽业集群,力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00家,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20个,打造6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都市休闲农业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

城市品质实现新跨越。“北融南扩、东拓西连”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品质颜值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历史文脉接替延续,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通达水平不断提升,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保持在88%。

改革创新迸发新活力。用好、用活、用足改革攻坚先行先试权,推动市场化改革走深走实,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放管服”系统化改革持续深入,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聚才用才育才环境大幅改善,基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重点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成果,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全省较高水平,不断提升小蓝经开区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建成高端科研创新平台集聚区。力争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4%;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0家。

双向开放开创新格局。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强与长珠闽的对接合作,继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合作领域,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与南昌县共建产业园区,构建与国内重要开放高地、沿海大港的双向辐射物流网络。国际货运及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 “三同”试点建设逐步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四最”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建立,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高效建成。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陆港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载体和驱动引擎,对全市、全省开放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国际供应链组织中心和“一带一路”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中心。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达35304元以上;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力争达643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3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红色基因更好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作用更加明显,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县域治理催生新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五型政府”加快建设,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治理成效稳居全国一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2  南昌县“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或累计增长

属性

综合

质效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48.02

1612.51

9%左右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3

24.2

[5.9]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8.4]

--

8左右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141.3

193.5

6.5%左右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76

99.3

5.5%左右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1.4]

--

8%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3.5

482.3

9%左右

预期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15.8

15.8

保持

稳定

约束性

创新

驱动

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4

2.64

[0.4]

预期性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02

20

[8.98]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

预期性

协调

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9.9

45

[5.1]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6.8∶53.3∶39.9

5:50:45

--

预期性

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82

1.75

--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2

70

[8]

预期性

改革

开放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5

19.15

5.01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10.03

14.73

7.99

预期性

营商环境便利度(分)

--

全省领跑

--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省下达

目标

--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21]

省下达

目标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0.76

11

[0.24]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2

91

[0.8]

约束性

单位GDP建设用地降幅(%)

[20]

省下达

目标

--

约束性

单位GDP用水量降幅(%)

--

省下达

目标

--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36

省下达

--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85.7

88

[2.3]

约束性

民生

福祉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2793

64346

8.5%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945

35304

9%左右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以内

--

预期性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05

14.3

[0.2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人)

2.27

4

[1.7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

7

[1]

预期性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0

45

[5]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0.5

75

[4.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儿托位数(个)

0.5

4.5

[4]

预期性

亿元GDP安全生产死亡事故(%)

0.01

0.005

[0.005]

预期性

注:[]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为“十三五”平均增速。

第五章 规划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资源生态布局,形成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根据现有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南昌县在南昌市和大南昌都市圈中的角色定位,前瞻性、科学性地对南昌县进行全方位功能分区定位,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发展导向明确、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

按坚持“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产业特色、聚焦发展优势”为导向,突出集中、集聚、集成、集群、集约“五集”的发展路径,全面构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一区四园一中心”发展格局。

“一区”,小蓝经开区(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小蓝创新创业基地)。

“四园”:向塘现代物流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着力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南新滨江工业园(重点承接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货运码头等产业)和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做大做强千亿级建筑产业)。

“一中心”: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在“小蓝创新创业基地”基础上,设立“滨江商务科创中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图5  一区四园一中心产业布局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布局

按照“依托大南昌、对接大南昌、融入大南昌”的思路,以主要交通线为纽带、以生态红线为限定,高水平建设魅力昌南,着力构建以省会副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四城一区、三轴四带”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布局。

1.“四城一区”

“四城”:莲塘中心城、滨江新城、昌南高铁新城、向塘国际陆港新城。“一区”:小蓝经开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2.“三轴”

“三大城市化发展主轴”:打造迎宾大道地铁TOD城市发展主轴(莲塘-银三角-向塘)、南外环-沿江快速路城市发展主轴(东新-富山-小蓝-银三角)、昌南大道城市发展主轴(八一乡-莲塘-东新乡)。

3.“四带”

“四条城乡联系带”:南昌市城区至蒋巷镇和南新乡;南昌市城区至塘南镇和泾口乡;南昌县城区至武阳镇、塔城乡、幽兰镇;南昌县城区至冈上镇、黄马乡、广福镇、三江镇四条城乡联系带,依托国道、省道、城市环绕高速,强化城镇联系,以城带乡,增强城市的服务和带动作用。

图6  新型城镇化布局

图7  新型城镇化布局(突出三轴)

第三节 资源、生态布局

充分发挥县区土地资源禀赋,构建“中心集聚、南北田园、东河西江”的国土空间布局

“中心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包括东新乡、莲塘镇、富山乡、八一乡、向塘镇,作为南昌县发展的核心,进一步集聚提升都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口吸引力。

“南北田园”:北部稻渔特色田园片区,包括蒋巷镇、南新乡、塘南镇、泾口乡、幽兰镇、塔城乡,依托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推进现代化规模化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部都市休闲田园片区,包括武阳镇、冈上镇、广福镇、黄马乡、三江镇,基于特色蔬菜种植、古埠古镇等文化资源,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东河西江”:赣江生态带和抚河生态带,贯穿南昌县全域并汇入鄱阳湖,代表南昌县“一鄱两脉,百湖千泽”的生态空间。

图8  南昌县国土空间布局

依据滨江临河(毗邻赣江,抚河、雄溪河穿过)、百湖千泽(城内有澄碧湖、富山塘;城外有芳溪湖、大沙湖、八一塘等)的水韵特征,将打造“一鄱两脉,百湖千泽”的生态布局

“一鄱”:鄱阳湖,南昌县最重要的生态源。

“两脉”:赣江、抚河两条主干水系,衍生出赣江下游水网、抚河水网两片流域水网。

“百湖千泽”:诸多湖泊和坑塘,诸多可利用资源。

图9 生态布局

第二篇 打造科技创新昌南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强县、人才强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第六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锻造新时期昌南人才大军。

第一节 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

全面推进“天下英才、智汇昌南”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引才留才招聘活动,有计划组织相关产业、企业赴外地招揽人才。依托“南昌市人才‘港、网、窗’一体化服务平台”,持续落实人才政策,兑现人才补贴,打造和建立专家服务示范基地。启动大学生留昌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留昌就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在经评价认定的A、B、C类人才中,择优选拔出拥有核心技术或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对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大引领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实施“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依据《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通过政府、人力

资源机构、用人单位等多方渠道招才引才,并给予奖励补贴。

第二节 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做好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推荐选拔工作,做好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科研创新中心的指导和管理,优化博士(后)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一批特色鲜明、与我县产业导向密切相关地博士后(含博士)科研工作载体。落实完善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人才培养选树力度。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洪城”系列人才项目,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和战略支柱行业,开展“洪城工匠”、“洪城技师”、“洪城学师”等培养选树活动,持续推进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小蓝经开区)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建立岗位使用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第三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市场导向,完善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让人才使用者评价人才、确定人才。建立健全更具包容性、灵活性、精准性的人才政策体系,实现高中基人才政策全覆盖。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建设,推行绿色通道制度,妥善解决各类人才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营造人才安心舒心发展环境。力争“十四五”期间,吸引百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我县创业就业。

专栏3  重大人才工程

(一)重大人才政策

洪城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批具有在国内外大型企业、 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时关键岗位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两年以上,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四带”人才来民市制业, 到2025牛,引进“洪城计划”创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10个以上。

洪城工匠、洪城技师、洪城学师。每两年选培30名左右技能含量高、绝技绝活特色明显的“洪城工匠”、“洪城技师”、“洪城学师”,通过大力表彰、持续培养、动态支持、将其打造为各行业、各系统的技能领军人才。

(二)人才公寓建设工程

积极盘活现有存量公寓,建设一批居住消费、社交文娱、就学就医等配套功能的租赁型人才公寓,面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人才,建设一批产权型人才公寓。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按照政策规定自建人才公寓。

(三)人才综合服务项目

南昌县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南昌县人才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建成运行,将极大提升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人才招引、培养、服务水平。

第七章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高标准推进滨江商务科创中心、金湖科创小镇、富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项目、人才、技术、资金、服务一体化高效配置,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节 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

主动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以“一区四园一中心”为主战场,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质量并举、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并重、提升平台与优化环境并行,推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能,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继续推进滨江商务科创中心、金湖科创小镇、小蓝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依托“一江两岸”的空间格局以及风景秀美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产城一体、环境融合、活力宜居、有序开发”的规划理念,滨江商务科创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创旅游、高端商贸等产业,构建南昌市商务科创副中心,打造昌南现代滨江产业新区、产城融合的滨水宜居新区。

专栏4  重大科技布局

(一) 滨江商务科创中心

滨江商务科创中心西临赣江、东依抚河,东岳大道、东莲路、汇仁大道、小蓝大道、富山大道、沿江快速路、河洲路、东祥路构建“五横三纵”的骨干交通网络。突出“产城一体、环境融合、活力宜居、有序开发”的规划理念,分“商务之心”“江河之廊”“创智之城”三个板块,重点发展总部楼宇、科技创新、文创旅游、高端商贸等产业,构建南昌城市商务科创副中心,打造南昌城市南部的现代滨江产业新区、产城融合的滨水宜居城区。

(二)金湖科创小镇

本小镇以小蓝经开区金湖为中心,地处金沙大道以西、富山三路以北、金沙三路以东、富山一路以南,规划区域总面积约2.9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

依托金湖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坚持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构建高端的科创服务体系,打造成为融合科技研发、科技转化、科技交流、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科创小镇。通过规划引领和项目招引,将金湖科创小镇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高品质科创空间孵化地和高标杆科创项目示范地。

建设内容

立足“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战略目标,积极构建金湖科创小镇“15861”发展体系,具体如下:

“1”,即一个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园。

“5”,即五大中心:产业金融创新中心、昌南商务会议中心、SOHO 研发中心、科创孵化中心和配套服务中心。

“8”,即八大平台:集聚了已落户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德瑞光电半导体研究院、君为VR 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昌大学绿色食品研究院和七海复泰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五大科研平台。同步计划通过2-3 年时间内在金湖科创小镇招引落户三家以集成电路、AI/VR、数字经济等为研究方向的顶尖科研平台。

“6”,即六大配套:学校、医院、人才公寓、商务中心、酒店和公园六大生活配套项目,为高端人才的引进落户打造专属的高端科创商务社区。

“1”,即百家科创企业:利用3—5 年的时间,集聚100家以上的科创类企业,全面做实做优金湖科创小镇。

(三)南昌小蓝创新创业基地

南昌小蓝创新创业基地是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融江西省清华大学省校合作基地、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江西南昌留学生人员创业园,小蓝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拥有北科生物、华清博恩、七海复泰、富泰力诺、凯玛电力等52家在孵企业,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智能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高新产业项目。

第二节 培育发展高能级创新平台

着力引进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院大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开放式服务、高新项目孵化,形成一条(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现代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引进培养人才,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在现有的省级、市级研发平台中挖掘一批技术水平高、研发成果多、人才团队强、运行绩效好的平台进行重点培育,使之逐步成为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

专栏5  七大科研平台

(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

研究院由中科院纳米所与小蓝经开区共建,研究院实行“软硬结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立足小蓝、服务江西、辐射全国,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纳米技术研究和应用为核心,以区域科技和产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目标建成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江西样板”。

(二)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

研究院由南昌市政府、小蓝经开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四方签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南昌)机器人产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初步形成了工业自动化装备、生物材料、食药装备三大特色研究领域,已与煌上煌、德瑞光电、百胜智能已签订合作协议。

(三)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院由南昌市政府与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联合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推动全省智能制造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为使命,结合江西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发展需求。主要业务覆盖5G+智能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机器视觉、数字化制造、产业智联网的研发及应用,以及智能制造整体咨询与规划实施等。

(四)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研究院是由同济大学与南昌市政府签约成立的科技类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聚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孵化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江西江铃集团的创新驱动,成为江铃集团汽车的“研发基地、人才高地。

(五)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

研究院围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江西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以现代发酵工程先进制造技术与大型系列化研究设施为核心,辐射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食物组分健康干预研究与应用、食品安全与营养转化工程等研究方向的食品与大健康产业科研创新中心。

(六)朝东建科昌南装配建筑工程研究院

主营从事装配式科研、设计咨询、工程检测、工程管理、技术培训、建筑信息化管理、建筑工业化标准制定和行业质量监督等。

(七)中科建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

主营从事建筑工业化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建筑工业化配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建筑信息化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

第三节 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创新

实施学科共建突破工程,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力争在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等领域攻克若干共性基础技术,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力争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建立健全产业链风险清单,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加快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健全优化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加大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研发攻关支持力度,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第八章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创新产业链精准对接,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形成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的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集群。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鼓励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共建研究院。探索“企业出题、部门领题、院校破题”模式,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创新联动和成果产业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大力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制(修)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

专栏6  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

(一)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确定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和金融链,引领全县产业发展。到2025年,创新型领军企业数突破50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滚动实施培育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510家。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

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作用,以规模做大、实力做强为目标,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集群化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到2025年,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500家。

(四)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

重点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医药医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独角兽、瞪羚企业及培育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申报各类研发计划、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到2025年,累计培育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5家、瞪羚(潜在)企业20家。

第二节 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完善创新成果交易转化机制,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改革政策。发展科技中介专业服务,培育和聚集一批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贯通研发、交易、转化等全过程的服务体系,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实现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快速交易,策应南昌市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小蓝经开区设立转移转化分中心和技术交易分市场,配套完善市场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牵引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的政策体系。

第九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科研项目生成立项机制,严格实行目标任务验收,改革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式。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注册为科技类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因事设岗,实行全员聘用管理模式。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以增加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技成果向科研人员倾斜。完善“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强化科研成果与市场结果导向。构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打通省市县三级人才流动通道。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健全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县区联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策应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发展引导基金建设,设立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科技发展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投入。做大做强科贷通、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健全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科技型企业股改培育,全力支持“硬核”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畅通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循环。

第三节 建设知识产权强县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策应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在小蓝经开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加强核心技术和专利储备。建立专利转化平台,支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产业化。开展专利保险试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民事、刑事案件“三审合一”试点,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网络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健全技术市场交易后补助工作机制。支持重点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和科学家、新时代赣商、劳模和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新天堂”系列创业品牌,探索建立创客联盟。实施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容错机制,探索实施创业担保基金等创业失败的成本分担机制,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第三篇 建设数字南昌县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超前布局数字基建,抢占数字发展制高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强县。

第十章 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通过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加大规划引领、招大引强引智、多口径归集统计、综合保障统筹力度,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沿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小蓝泰豪VR产业园、江西数谷、南昌县数字经济科创园等一系列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打造集数字科创、文化商贸、休闲度假、绿色生态于一体,多产融合、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端示范区。谋划组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数字经济共商咨询制度。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高端人才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工作。

专栏7 “十四五”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一)小蓝豪泰VR产业园

项目总投资80亿元,占地面积约1700亩。致力于打造VR产业区、VR人才培养教育区和VR人才高端配套服务区,构建VR产业生态圈。VR产业区正在建设VR产业装备制造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研发中心、博览会展中心、科创中心等,构建集VR装备制造为核心、VR内容研发、VR系统集成、VR体验消费等为一体的VR产业生态。

(二)江西数谷

建成300亩的园区,从数字产业+商住配套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全省数字经济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聚焦电子政务、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信创等产业,依托 “云计算+政务”,构建数字产业集聚区。

(三)南昌县数字经济科创产业园

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规划约34万平方米(500亩)、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建设大数据中心、数字产业孵化中心、数字产业招商中心、数字经济研发中心、数据人才培育中心、数权交易中心、生活服务配套中心,加快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园区建设。

第二节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结合省、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南昌县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规划“4+1”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VR产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产业+流量经济产业。依托新洪城大市场,大力发展网红直播经济模式,力争实现每年培育出1名千万粉丝级的全国头部网红、10名南昌区域网红、100名直播达人、1000名主播,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招引直播平台、网红服务机构和流量网红来县开展直播带货行动,并给予税收、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支持。突出服务现有支柱产业龙头为起点,重点谋划打造南昌县小蓝智能网联汽车科创小镇(产业园),以江铃集团为龙头牵引,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为创新驱动,坚持多产融合、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集科技研发、试验试制、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于一体的智能科创生态小镇,形成“龙头企业为主、环境生态为基、创业创新为重、文化景区为衬”的一镇(园)一产业一城一景点。大力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综合利用税收优惠、金融扶持、产业基金等政策措施,集中要素扶持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壮大。以建设“城市大脑”为契机,通过融城数字公司,积极对外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合资,不断提高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坚持把推进数字经济项目招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任务来抓,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领域为重点,积极向外引进一批高质量、发展好的大项目,加快发展壮大数字经济,逐步把数字经济培育成新的主导产业,促进县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节 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

落实5G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以5G产业为引领,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前沿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瞄准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流量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快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县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云平台应用工程。聚焦“AI+汽车、AI+机器人”等领域,重点支持发展和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与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发展。以泰豪VR博览馆、VR孵化中心、VR装备生产中心为依托,全面实施“VR+”战略,聚焦VR软件研发、硬件制造、内容制作和应用服务四个产业链环节,形成集“产、教、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VR产业生态圈。支持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有核心技术的人才团队在县区开展试点应用,扶持一批高质量应用项目快速引爆。

第四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绿色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小蓝产业生态园。基于“一区四园一中心”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努力发展高层次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打造县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以数据交易平台为抓手,推动数据集聚流转增值。建设南昌县数权交易中心,推动数据资源在大数据产业各市场主体间高效共享,实现数据资源的增值,促进南昌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契机,夯实数据科研人才基础。通过人才战略吸引或资助院校培养的方式,扩充大数据科研人才队伍,促进大数据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物流+客服”平台为起点,建立电商后端服务中心。基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与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京东、苏宁等一流电商企业的合作,引入资金和技术,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和客服平台,形成华东地区第一,并辐射全国的电子商务集中式后端服务中心。以装备制造产业为突破,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5G+AI+工业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运用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发展,提升南昌县装备制造产业,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南昌县工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型升级。

专栏8产业数字化工程

(一)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推进小蓝经开区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高水平智能工厂、高水平智能车间、高水平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二)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

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培育供应链管理、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方向延伸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APP应用优秀解决方案。

(三)“入网上云”工程

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工作,引进培育一批重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推动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建设,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和企业。

(四)电商特色发展工程

加快传统商贸企业、特色街区商圈数字化升级,培育新零售、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布局新零售市场,建设高水平的电商示范县城。

(五)智慧物流工程

积极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建设,以冷链、医药仓储为重点,实施城市智慧物流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电商领军企业、物流领军企业向南昌向塘国际陆港集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态,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区域结算中心。

(六)数字文旅发展工程

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重点培育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利用在线旅游平台推出云旅游、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凤凰沟、八大山人、象湖湿地公园等建设智慧景区。打造“一部手机游南昌”示范项目,建设红色文化VR旅游全国示范。

(七)数字农业示范工程

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智能环控、智能饲喂、自动测膘,大力发展智能化养殖和设施农业,打造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第五节 加快新基建建设步伐

全面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推进县城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5G网络室外连续覆盖,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消费升级和行业赋能需求。支持采用“5G微基站+智慧杆塔”的方式,集约化开展新型5G网络部署。加速打造面向公众通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5G新型室分网络。强化5G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资源免费开放力度,支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基站转供电改直供电,为5G基站用电提供便利条件。到2025年实现5G网络全覆盖。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支撑交通、水务、能源等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物联网连接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超前布局新能源充电桩、智能传感器和“车联网”应用系统。打造 “云网边端安智”。高效协同的开放架构,统筹建设新型智慧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和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数据资源集散中心。探索推行“云长制”。

专栏9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 5G商用网络规模部署工程

探索集成型智慧杆塔融合应用,加快完善5G规模部署和试点建设,加快建设5G宏站、小微基站、通信网络设备,至2025年末完成县区5000个5G基站建设,优先在5G产业核心示范区和交通、医疗、教育、能源等重点应用示范区实现连片优良覆盖,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二) IPv6互联网提速升级工程

全面推动基于IPv6的新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试点建设,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的终端协同发展, 至2025年实现县域互联网骨干直联点IPv6改造。

(三)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县级层面建设大数据中心,全面汇聚智慧城管相关数据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其他部门均可在大数据中心调取相关数据。至2025年底,力争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数据资源集散中心,在县域边缘布局计算资源池节点。

(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窄带物联网基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低能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芯片处理器、电子配件等设施,加快推进物联网云平台、应用服务平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温度、压力、加速度、沉降传感器集成应用,推进5G与物联网垂直集成应用深度融合。

(五)智能充电桩规模部署工程

适当超前谋划公共、专用、社区等多种类型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5G车联网平合和新能源充电系统融合应用。在县城区、小蓝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推进公共充电桩、公交车专用充电桩及其他专用充电桩布局建设,基本建成1公里服务半径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六)城市空中配送网络组建工程

面向无人配送市场需求,在屋顶、公园等开阔地带规划部署无人机智能化自助快递柜、 快递集散分点、快递集散基地和区域调度中心,加快推动小型无人机送代升级,实现物流无人机、无人站,云端UTM和调度系统能够无缝协同运行,打造城市低空无人机配送试点。

(七)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工程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原则,加快集成分布式计算、5G、VR/AR、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与3D建模、高精度地图、模拟仿真、虚拟现实、智能控制等数字孪生相关技术有机耦合,着力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八)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工程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保护。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制度,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工作,研究部署政务外网数据备份中心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设施运行稳定性、可靠性。

第十一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

统筹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倡导数字生活新方式,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

第一节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围绕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三大领域的发展需求,建设全县统一的物联感知体系和传输网络体系。基于城市大脑数据开放共享与技术能力支撑,推动城管、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融合性、创新性地开展部门应用、行业应用、交互式集成应用、跨部门集成应用等,实现全县运行一网感知、便民利企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通管。研究推进城市实验室建设,创新公共项目合作模式,增强居民群众、企业、政府及研究机构在智慧城市的参与程度。推动成立智慧城市政企联盟,完善城市科技与政府治理的融合协同机制,营造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的智慧城市建设新生态。

第二节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促进网络深度覆盖和光纤宽带提速,提升农村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打造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大数据应用,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村务”建设,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

第三节 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以数字平台企业、数字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数字初创人才基地、数字应用类企业和组织为重点,引进和培育数字技能人才和产业从业群体。加强企业职工数字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推进数字经济再教育计划,建立覆盖全县党组织、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数字经济教育培训网络,加大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帮扶,消除“数字鸿沟”。加强网络健康教育,防止青少年对虚拟网络世界的过度迷恋和依赖。大力开展“净网”“清网” 等专项行动。

第十二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数据驱动重塑政府流程优化和治理变革,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新型治理模式。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

加快南昌县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切实解决不同部门政务信息孤岛问题。按照“互通、开放、共享、安全”的原则,加强规划设计,整合业务系统,数据中心通过所属领域内数据汇聚,形成数据规模。在政务数据融合共享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为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全面提高各行政单位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政务数据资源面向公众的有序开放,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区域内相关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推进行政审批、综合治税、社会综治、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和“03专项”建设,建立保障“城市大脑”建设专项资金和持续运行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城市大脑"建设的人才、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推进政府与企业深入合作,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鼓励与吸引可控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利用开放的公共数据发展新业态、

新模式、新服务。进一步推动政府建设数字化转型。

专栏10“城市大脑”整体谋划

(一)研究制定并启动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方案。推进政府与企业深入合作,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鼓励与吸引可控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利用开放的公共数据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

(二)快速搭建分布式计算资源平台、城市算法服务平台、城市数据大脑数据资源平台。

(三)推进数字化基础支撑、标准规范支撑、技术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四)推动政府数据、城市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统一归集、统一管理。

(五)开发一批应用系统,用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

(六)不断完善“城市大脑"建设的人才、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

(七)建设“城市大脑”通用平台、运营中心、展示中心及各类特色应用场景。

第二节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用

按照数据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相关技术标准,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共享机制规范,构建数据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环境。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专题应用数据库,促进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应用。建设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推动政务数据有序开放应用。建立全县政务大数据开放平台,打通政府数据开放“最后一公里”。推动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催生大数据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体系,建设网络安全保密防护监管一体化平台。提高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强化数据跨部门、跨行业流动安全管理。

第三节 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一化三通”,建设“赣政通”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平台,形成“覆盖全县、共建共用、统一接入”的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架构。深入推进“一窗受理”,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效率。加快打通县乡“信息孤岛”,推动县乡两级信息系统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提升政务信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南昌县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建设,开发建设人工智能标准化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整合各部门现有移动端信息发布、网上办事和在线服务等渠道,汇聚政务办事信息、政府服务资源和社会化便民服务资源,打造集约化、便捷化、多元化的便民服务新模式。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三章 塑造“昌南智造”新优势

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三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聚力打造三大国际性新兴产业集群,四大全国性优势制造基地,塑造“昌南智造”新优势。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原则,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以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VR/AR、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特色产业群。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打造千亿级、百亿级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力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竞争能级,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革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力唱响“昌南智造”。以供应链系统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大关键领域基础部件强弱项、补短板力度。完善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增强本地产业协同配套能力。以价值链枢纽化为目标,提高供应链协调和配置能力,强化要素支撑,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持续深化区域产业合作。

第二节 大力发展昌南主导产业集群

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突破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先进电子电器、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等汽车关键领域。做大做强整车制造与研发,巩固轻型商用车、轻型客车优势,大力发展乘用车、大型客车和专用汽车,打造安全可控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布局氢能源汽车产业。到2025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挥数字科技优势,聚焦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全力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综合实力。到2025年,智能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建设小蓝经开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面向重大疾病治疗和疫情防控,聚焦生物产业、医药、生命健康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疗健康服务,以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为主线,加强产业化项目和技术的同步引进,快速提升产业整体规模,推进“医、药、养”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磅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重点打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

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持续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亿元。 重点打造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医药和硅材料产业。

联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航空、军民两用电子信息、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建设小蓝经开区智能制造装备(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

专栏11标志性产业链发展导向

(一)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电子软件。在传统汽车硬件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精度地图和定位、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车辆行动控制等电子软件产业核心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的综合汽车电子产业体系,引进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国际陆港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动力电池制造。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动力电池,引进优质企业,鼓励发展新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续航问题,与江铃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配套。

驱动电机制造与电机控制器制造。关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鼓励相关企业在该产业领域发展。

氢燃料电池制造。高度关注氢能源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氢能源企业,开发中部地区氢能源市场。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布局该领域相关制造产业,引进头部企业入驻完成提前布局。

(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移动智能终端。吸引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聚焦整机设计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等领域,推动形成集整机设计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集成电路。结合省内智能手机、家电制造等行业优势,发展高端封装测试及设备、原物料项目,远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特色芯片,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新型显示等新兴应用领域。

5G设备制造。搭建5G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推动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厚植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构建5G商用产业生态。远期向高端服务器、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拓展,瞄准全球高端服务器及高性能计算机综合方案解决商及国内外量子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商,强化上游芯片、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重点布局量子通信相关设备制造。

(三)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中医药产业。开展名医名方新药筛选,研制一批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中成药产品或保健产品。支持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生产全过程质控体系建设,加快研究中药制剂技术,实现中药产品剂型多元化。

生物医药产业。主攻疫苗、基因工程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干细胞等领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打造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高地。

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布局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医用影像设备、监护设备、麻醉呼吸器械、血液净化器械、家庭护理设备等领域。

(四)新材料产业集群

纳米材料产业。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纳米结构生长控制技术、纳米结构及纳米改性材料的资源节约型洁净生产等技术的攻关,发展专用纳米粉体材料、纳米晶块体材料、纳米环保材料等产业。

纳米器件产业。重点研发面向信息、能源、环境领域应用的纳米器件与工艺,加强纳米能源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及纳米结构材料等方向的应用研究,发展氮化镓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III-V材料的MBE生长及相关器件等,打造涵盖材料生长、器件设计、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全环节的研发链,突破器件的可控制备技术,形成完整的纳米器件产业链。

纳米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智能控释药物输送体系、介入疗法等新治疗与器官修复材料、分子影像与检测技术及材料、生物传感器。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传统医疗器件的应用技术,促进纳米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硅材料产业。以服务南昌县和小蓝经开区产业发展为需求,重点发展硅材料及以有机硅为基础材料的各类产品,推动生物工程和医疗新材料、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特种防护材料等具有产业特色的新材料发展。

第三节 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坚持智能化、创意化、高端化、智慧化原则,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试点,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依托龙头企业,向上下游配套关联产业寻找突围空间,推动绿色食品、纺织服装、装配式建筑、机电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食品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粮食加工、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饮料、饲料等,加快发展蔬菜果品、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及贸易,提升都市型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装配式建筑重点培育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物业服务一体化的本地化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鼓励大型设计、施工和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提升企业装配式建筑实施能力。

机电装备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水泥装备、环保机械、农机装备等行业,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工程机械。

纺织服装突出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纺织服装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运动鞋类等生活消费产品。

专栏12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导向

(一)绿色食品

持续推进品种多样化和品质提升、品牌发展,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规模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全县食品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装配式建筑

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重点开展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生产工艺、施工工法、制造装备等技术研发,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多功能建筑材料、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特需建材产品和装配式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

(三)机电装备

壮大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水泥装备、环保机械、农机装备等行业,积极发展农业、食品加工和旅游装备等。

(四)纺织服装

推广印染全流程智能化、印染清洁化等纺织新技术,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加快智能吊挂、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和装备应用,提升产品品质。

第十四章 唱响“昌南服务”新品牌

按照“聚群发展、差异发展、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商贸、工业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升级,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更大、业态更新、品质更高,持续唱响“昌南服务”新品牌。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聚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总部运营等领域取得突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鼓励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为南昌市、大南昌都市圈及周边城市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服务。

专栏1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向

(一)现代物流

加快推进向塘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发展汽车物流、公路货运、铁路运输、制造业物流、大宗产品物流等,建成南方地区公路零担、快件集散(分拨)中心。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进头部物流企业,加快苏宁、京东、宝能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江西省物流中心。加快姚湾港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运输业,建设方式多样、点线面衔接、集疏运配套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

(二)金融服务

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金融、地方金融、银行机构、金融市场、民生金融、金融安全等六大体系,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引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及挂牌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电子商务

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进军“B2B”和“B2C”领域。支持“淘宝”店主从事“网上销售”活动,有序引导在外“淘宝”的南昌县成功人士回乡建业创业,引导“淘宝”店主最大限度地代理本地品牌销售业务,促进地方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参照国内外经验和模式打造具有南昌县特色的“南昌县馆”,全面推介区域产业和产品。

(四)总部营运

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充分发挥异地商会作用,争取在外赣商回昌设立综合型总部、区域型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策应南昌市总部经济建设,加快推进滨江科创商务中心建设,完善政策、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大企业、大集团集聚集群发展的总部经济生态圈,加快打造中部总部营运新高地。

(五)创新创意

着力构建涵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体系,高标准推进平台建设。针对“昌南制造”研发设计短板培育发展科技咨询、创业投资、创业孵化等专业机构,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工业设计机构。推进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意独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创意企业,探索建立创客联盟,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重点推进滨江科创商务中心、小蓝经开区创新创业基地、金湖科创中心等一批创意园区建设。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立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日益高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和以多元化旅游、健康养老和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幸福产业”。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服务经济,加快推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引导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法律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完善服务标准、信用、培训等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有序开放。

专栏14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导向

(一)商贸服务

加快环澄碧湖综合商圈、银三角都市休闲商圈和象湖高端商贸服务商圈三大商圈功能提升。不断强化玺悦城购物中心、沃尔玛、华润万家、王府井等品牌名店带动作用,繁荣环澄碧湖综合商圈。积极推进新洪城大市场、新疆商会商业综合体、红星中奥广场、王府井昌南中心加快建设,加快滨江科创中心总部经济建设,做强象湖高端商贸服务商圈。有序抓好泰禾滨水文化商业街、博能昌南健康小镇、力高1622商业街区等项目建设,助推银三角都市休闲商圈商旅文融合发展。

(二)多元化旅游

重点建设三江传统村落小镇、冈上文化研学小镇、塘南贺郎歌文化小镇等项目,重点发展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塘南工控陌上园等大型综合性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并精心引导打造三江蔬菜小镇等特色农业旅游小镇,推进发展以泰豪VR小镇、人之初亲子乐园、小蓝汽车博物馆、小蓝饮料主题乐园、汇仁健康智慧医院、煌上煌酱鸭博物馆为代表的透明式工厂、体验式购物、休闲式旅游的特色工业游,积极推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从县域东岸以长乐联圩为交通轴线的生态观光休闲带,重点打造长乐联圩旅游风景道、塔城水上森林、南昌抚河湿地公园、幽兰马游山、南新湿地公园等项目,进一步形成昌南特色旅游品牌。

(三)健康养老

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着力培植一批由政府主办的福利型、保障型、示范型养老机构。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投资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服务产业;大力引进以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和现代化管理为特征的高端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资源相对强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和老年病医院。

(四)社区经济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创建“和谐文明示范社区”和“经济社区”,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在社区兴办诊所、幼儿园、托儿所、校车服务专业公司等,积极推进社区连锁便利店、蔬菜直销店、家政服务、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网点,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

(五)新服务经济

夜间经济。全面提升已开街的“金沙湾”夜市街区品质,不断优化周边服务设施、提升消费品质。升级打造原城纪、新洪城大市场、黄马凤凰沟夜游夜娱项目,大力发展“夜宴、夜游、夜购、夜演、夜读、夜宿、夜练”多栖新业态,建设高人气“网红”打卡地,唱响“大美昌南、不夜之城”品牌。体验经济。以顾客的感受性满足为导向,加大AR/VR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开发沉浸式体验新产品新服务,推动发展社交化、情景化和智能化新商圈。

第十五章 推进小蓝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以小蓝经开区排名跃入全国百强经开区三十强为目标,全面创新提升小蓝经开区能级,培育一批超千亿产业,打造支撑我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平台。

第一节 优化“一县一区”布局

围绕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以小蓝经开区为主体整合全县园区资源,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构建共享共建、优势互补的“一区四园”(小蓝经开区、向塘铁路物流园、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南新滨江工业园、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发展格局,促进“一区四园”经济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及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作出积极的贡献。通过整合优化,推动以小蓝经开区为主体的“一区四园”建设品位、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龙头昂起,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装备、装配式建筑、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把小蓝经开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选区和大南昌都市圈的核心支点,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著名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先行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15“一县一区”布局优化方案

(一) 统一归口管理

“四园”经济发展纳入小蓝经开区统一归口管理范围,名称分别改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塘现代物流园”、“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新滨江工业园”、“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

(二) 统一规划编制

对“一区四园”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进行一体化编制,进一步明晰“一区四园”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提升“一区四园”建设规划,形成“一张规划蓝图”, 最终实现信息共享、条块联动、实时更新,推进资源的统筹管理。

(三) 统一招商引资

构建一体化招商平台,统筹推进“一区四园”一体化招商。成立统一的招商引资决策机构,建立职责明晰、统分结合的招商队伍,统一招商引资管理制度、统一招商政策和宣传口径,细化项目准入标准,规范招商流程,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

(四) 统一数据报送

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统计、发改等部门,理顺小蓝经开区“一区四园”统计体系,建立数据统计平台,严格报送口径,实现数据共享。在现有“三园”(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除外)部分数据纳入小蓝经开区报送范围的基础上,将“四园”的工业生产总值、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利税、规上工业户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及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等其它涉及经开区考评的指标纳入小蓝经开区进行统一汇总上报,壮大小蓝经开区经济总量,优化小蓝经开区数据质量。

(五) 统一政策支持

“四园”共享国家级经开区的各项政策,“四园”所属企业均享受小蓝经开区内企业同等待遇。

(六) 统一产业布局

按照“放大优势、错位发展、一核多极、良性互动”的思路,在坚持小蓝经开区核心区“3+N”产业定位的同时,支持向塘铁路物流园建设中部地区“无水港”,设立物流保税中心,加快建成全国铁路公路枢纽型物流基地;支持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及食品、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支持南新滨江工业园依托赣江航运优势,打造南昌县北部绿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制造业、仓储物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加快打造建筑公司总部基地。

第二节 实施小蓝经开区扩区调区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按照“规划科学、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总体要求,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做大做强小蓝经开区,从工业园区的功能配套条件和土地利用等实际出发,将邻近的富山乡、冈上镇统一纳入小蓝经开区规划、招商、管理和发展。拓展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促进小蓝经开区提质升级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开发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 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大力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推动“僵尸”企业“出清”、低效低质企业出园,加快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园区企业和项目技术水平、投资效益和盈利能力。聚焦“一区四园一中心”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强化小蓝经开区工业主战场地位。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落实“标准地”要求,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到“十四五”末,小蓝经开区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411.6万元/亩。完善生产生活功能配套、增强创新功能,优化生态布局,大幅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宜产宜居生态开发区。

第四节 完善小蓝经开区体制机制

深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人事和薪酬制度及监管体制等改革,强化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开发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推动全链审批赋权,提升小蓝经开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调任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推动与沿海地区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推进“沿海研发+昌南制造”有效互动。

第五篇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首府首县”的更大作为。

第十六章持续有效释放消费潜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 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加快推进特色街区改造提档,实施重点商圈品质提升行动,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开展名品、名店、名街联动,扩大时尚消费的辐射力、影响力。充分挖掘“大美昌南、五彩福地”的优质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昌南魅力的消费IP,发展网红消费经济。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提升“昌南产品”“昌南服务”质量。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潜力

提档升级实物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顺应年轻人消费需求,实施新兴消费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渠道下沉乡村,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托育、养老、家政、物业等优质服务供给。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2.5天弹性休假制,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三节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构建高效配送网络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市管理等配套政策体系,规范发展“地摊经济”。完善消费市场监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追溯体系、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完善快捷消费纠纷调解援助等机制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消费后评价等制度。

专栏16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

(一)重点商圈品质提升行动

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提升业态,重塑品牌,促进智慧化、品质化、差异化发展,增强环澄碧湖、象湖、新洪城等商圈文化内涵,扩展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商圈国际元素,打造高端时尚消费中心,完善商圈功能配套和服务品质。推动银三角都市休闲商圈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雄溪河景观节点商圈、迎宾大道地铁商业经济带建设。

(二)商业步行街改造提档行动

加快泰禾滨水文化商业街、原城纪特色文化街区、力高1622商业街区等改造提升,全面提升消费体验,完善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引入新业态,打造智慧街区。

(三)社区商业设施便利化行动

以“居民出门步行5分钟到达便利店,10分钟到达超市、餐饮店,驱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为目标,布局建设社区商业中心。引进7-11、罗森等国际知名便利店品牌,推进20个无人便利店、30个社区生鲜便利店建设,为社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提高社区商业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

(四)昌南消费品牌创建行动

积极引进与我县城区发展相适应的大型品牌商贸机构和规模购物中心,不断强化玺悦城购物中心、沃尔玛、华润万家、王府井等品牌名店带动作用。鼓励本地服务业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鼓励煌上煌、达利园、济民可信、汇仁等老字号企业传承创新发展,支持老字号与文化创意等时尚元素结合,开发特色服务。鼓励行业协会、权威机构发布重点商业品牌、优质服务商店等各类榜单,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优质服务企业名录库”。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第十七章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聚焦“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投资规划合力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面向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基础强基、深度融合提效、创新平台升级、产业生态培育、场景应用示范等专项行动。加快建设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数字市政等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布局完善重点实验室、新型科研平台、产业应用示范基地等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持续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扩容繁忙通道、新增区域通道、完善联络通道,服务好南昌市“一环十射”高速公路网建设,全面提升县域普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沿江大道南延、天祥大道南延、昌东大道南延、桃新大道、迎宾大道改造提升等重要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快畅通城市交通。加快地铁4号线建设,推动地铁3号线南延,争取新地铁线路布局县域。加快推进南昌南站(横岗站)建设,加速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加快南昌港(姚湾港区)、向塘铁路口岸二期、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建设,强化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着力加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政管网、邻避设施等。着力完善能源设施,统筹电网、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补齐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第三节 建立健全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推动政府投资由财政拨款向财政投资转型,完善投资决策、管理与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改革,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六多合一”集成式审批等改革,有效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公共服务、经营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十八章加快畅通经济循环

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供给质量,集聚高端要素,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全方位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经济循环格局,加快打造现代流通体系。

第一节 推进昌南产品行销天下

深入开展质量强县、品牌兴县行动,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工业设计、用材、流程管控、组装集成全过程服务体系,加快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区域品牌塑造工程,维护品牌权益,打响“昌南制造”“昌南服务”“昌南消费”品牌。实施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质量黑名单和缺陷产品主动召回制度,引导支持企业推进产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内需供给能力和质量、开展标准创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定标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标准中心和检测中心。加大“品字标”培育和宣传力度。开发“好产品昌南造”系列品牌,举办昌南产品网上购物节和昌南好产品系列活动等。

第二节 加快集聚高端要素

发挥自身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积极抢抓发达地区产业外溢、央企“二次布局”、大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外商来赣投资首选地”。统筹推进物流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通流通大通道,破除流通壁垒和屏障,全面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需适配性,着力释放投资消费潜力。推进优势资源要素集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推进资本要素集聚,加快从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向更多依靠直接融资转变。加快上市从国内市场融资向国外市场融资转变。加快从有形市场为主向线上线下市场为主转变,支持企业利用线上展会、电商平合等渠道开展线上推介、在线洽谈和线上签约等。

第三节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继承应用,着力提升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着力提高流通效率。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大力推进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建设,推进优化各流通环节,构建量质双高的现代流通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

第六篇 推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鼓励引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搭建产业孵化平台和上市服务平台,加快政府投资平台整合。支持江铃集团等企业打造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注重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完善相统一。构建资本运作全链条。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国资监管职能,推动形成以管资本为主、以管事中事后为主和以授权监管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稳步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精准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资助、购买服务和奖励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梯次培养、创业创新、培训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推进新型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对各类新型市场主体的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加强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

第二十章加快推动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五型”政府建设走深、走实,不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第一节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严格对标对表国际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步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轨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拓展“赣服通”南昌县分厅服务功能,持续提升“赣政通”覆盖范围,健全完善项目代办帮办服务、容缺后补、包容审慎监管、惠企政策兑现、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一链办理”“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和“减证便民”工作,打造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六多合一”升级版,建设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探索推行商事审批“分钟制”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专栏17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坚持“一门一窗一印”改革,加快推行“一链办理”“一网通办” “一次不跑”“只跑一次”等审批模式,探索实践更多惠企便民、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持续将“放管服”改革动力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区营商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加强建设工程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打造建设工程审批“六多合一”升级版,持续推进落实“容缺审批+承诺制”,探索完善中介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切实将繁多的审批流程充分转化为生产力,减轻项目审批负担,争取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70个工作日内完成。

加强商事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深商事制度改革,理顺企业开办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探索推行商事审批“分钟制”改革,对商事审批每个环节办理时限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约束规定,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断优化惠企政策兑现工作机制,主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民生事项审批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重点针对广大群众最关心、最常办的高频事项,充分利用线上办事平台,发挥“赣服通南昌县分厅”最大效用,持续提升“赣政通”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一网通办”,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成果,更多事项实现在线上全链条“一件事一次办”。

第二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对县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化县区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形成稳定的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第三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做大做强信贷规模,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探索开展农村生产要素资本化,探索基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以有力举措吸引国内各银行省分行、其它金融机构总部、 国内排名靠前的基金管理公司,包括省、市融资平台入驻南昌县滨江综合商务区,丰富引导创新南昌县金融运作方式。加快推进债务融资工具运用,支持区域内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债券品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行业监管,全力防范金融风险,着力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一节 依法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助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完善县区相关市场建设法规,落实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健全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审批体制,进一步清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建立面向各类市场主体有违公平竞争的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建立健全公共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严厉打击恶意中标、围标串标等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行为。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壁垒,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农村集体产权确权、财产征收征用等制度,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善产权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健全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栏18重点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向

(一)土地要素

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探索土地收储前期开发一体化模式。深入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县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存量土地处置规模挂钩。

(二)劳动要素

推进县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探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加强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三)技术要素

探索试点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对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和转化成果的长期激励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

(四)数据要素

推动各级政务服务部门相关数据的归集和共享,加快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数字技术在生产制造、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构建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信易+”应用体系,推广信易贷、信易租、信易游、信易行等信用创新产品和服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完善县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和信息渠道,打造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完善信用信息采集统筹制度。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推进信用立法。加快打造“信用南昌县”城市品牌。

第七篇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门户

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争创江西自贸区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挖掘区域合作潜力,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南开放文章,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

第二十二章 着力优化开放格局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省市重大开放战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对接、项目对接、通道对接和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域联动、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

抓住中部崛起、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多式联运,努力把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打造成为南昌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长珠闽”,继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合作领域,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与南昌县共建产业园区,全面分享战略红利和发展机遇。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强与长珠闽、港澳的对接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赴港澳台投资和经贸社团赴港澳台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促进南昌县与港澳台经贸合作。支持南昌县与大湾区产业合作。以“区中园”方式推动大湾区城市与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合作,打造赣粤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和先行示范平台。对接自贸区机制,以南昌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力争在南昌县建设监管仓和保税仓。完善“飞地园区”建设的有效模式,推动一批跨区域合作试验区(产业园)取得实质性突破。

专栏19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方向与举措

(一)长江经济带

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新机制、绿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各行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经贸合作,着力在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科教文化等领域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建共享,推进工商登记、食品药品检验、消防安全、环保标准等领域互通互认,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交流融合。

(二)长三角一体化

充分发挥沪昆高铁通道功能,深化与沪昆沿线中心城市合作。不断吸引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加速特色产业产能向沪昆沿线区域集聚。推动人才交流,创新跨区域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推动与长三角地区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主动接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发,谋划设立面向国际前沿的科研和人才飞地,用好国际创新要素资源,主动引导产业项目回流。深化与浙江在数字经济转型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三)粤港澳大湾区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改善交通设施,优化同粤港澳地区通道对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瞄准大湾区世界级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在小蓝经开区积极布局产业承接基地和配套体系建设。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建设“飞地”产业园,打造一批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基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大型连锁企业和批发市场在我县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加工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深化教育、文化、就业、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第二节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策应“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丝绸之路建设,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友好往来。着力构建面向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的开放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形成开放共赢、内外联动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配式建筑、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技术标准走出去,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发展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贸易新业态,促进与沿线国家贸易畅通。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减税条件和进口关税大幅减免条件,优化资源型产品和农产品的进口链条,以东南亚、日韩等为重点,推动高端资源“引进来”。

第二十三章 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对标先进、改革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县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建立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全方位对接自贸区制度,实行“两类通关、两区优化”、认证企业进口免担保验收、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等制度创新。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开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数据协同、简化和标准化,实现物流与监管等信息全流程采集和监管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建设自由便利高效的对外开放制度和政策体系。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等重点领域。

第二节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招商

深入实施“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行动,吸引外贸公司、货代公司、金融公司批量入驻,加快拓展外贸业务,集中精力主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物流50强和上市公司,引进一批“大块头”企业落户、优质项目落地,充分发挥领头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投资高地。加大本土龙头企业招引和扶持力度,有针对性的提供“一对一”帮扶,将优势资源向本土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倾斜。聚焦行政服务、融资帮扶、发展顾问、人力资源等重点内容,覆盖入驻企业及项目在投资、建设、落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为落户企业提供租金减免、税收奖励、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打造招商引资“洼地效应”。以新机制强化招商队伍,鼓励通过聘用制吸引专业化招商人才,开展科学化系统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招商队伍。细化专业招商部门招商主攻方向,进一步落实招商责任,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招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节 推动外贸做大做强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生产性服务、生活消费品等进口。加快推进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外贸主体培育升级行动,加快培育生产型出口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出口型企业向进出口并重转型。做大做强外贸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升级,积极发展数字贸易,探索数字贸易集聚区建设。用足用好国家进口贴息政策,鼓励和帮助企业进口更多的高精尖产品,加快内、外贸融合。加大信用保险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出口的平稳增长。健全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有关国别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咨询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模式,鼓励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发展工程总承包、投建营一体化等新型“走出去”模式。

第二十四章 高标准建设南昌向塘国际陆港

着力打通开放大通道,搭建开放大平台,高水平推进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 畅通全方位开放大通道

畅通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加强与中欧班列沿线城市合作,促进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双向开行,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提高班列运输效率。拓展内贸班列通道,全面深化与沿海港口、边境口岸的对接合作,积极推进口岸“三同”试点工作,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区域分拨通道,面向周边200—400公里左右的区域进行货物集散,覆盖大南昌都市圈物流分拨及中转需求。强化集疏运通道,构建铁水公空衔接、区港节点联动的集疏运体系,连接区域内外重要交通、物流、商贸、生产节点,方便货运车辆快速进入区域交通物流网络直达全市、全省及周边地区。

图10国际陆港周边集疏运示意图

图11  国际陆港区域分拨通道示意图

第二节 构建高能级大平台

发挥陆港在连接欧亚国际消费市场、汇聚全球优质商品资源优势,完善以大南昌都市圈为核心的国际商品集疏服务网络,集中打造以中欧班列(南昌)、口岸贸易、跨境电商为特色的南昌陆路对外开放综合性新门户。重点打造“一口岸,两基地”,完善陆港承载性平台建设。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物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核心物流枢纽,大力建设铁路场站、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及提还箱点、多式联运中心等基础设施,形成以铁路为核心的陆港物流生态系统。加快建设跨境电商、整车进口、特色商品等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打造具有陆海双向开放驱动能力的组织型枢纽、国际货运班列(南昌)集结中心和大南昌都市圈供应链组织服务中心。

专栏20  “一口岸,两基地”建设工程

“一口岸”:南昌铁路口岸,主要建设成为集铁路口岸综合服务、班列双向集结组织、国际多式联运、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和贸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陆港发展核心开放载体。

“两基地”:一是向塘铁路物流基地,二是向塘公路物流基地,依托江西省唯一的一级铁路物流基地以及传化等网络型公路港,增强以内循环为主的公铁货物集散与分拨能力,与南昌铁路口岸形成国际国内物流组织功能互补互促的良好发展态势,完善一体化物流服务和延伸增值服务,推进货运物流提档升级、业态创新。

第三节 提升铁路口岸服务水平

大力提高口岸查验效率,推行7×24小时工作制、报关、报检预约通关制及上门查验服务等措施,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推进进境商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查验设施集约建设。促进口岸查验与国际物流协同,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进口货物“提前申报”比例,推进口岸查验全链条监管“选、查、处”分离,提升“双随机”监管效能。推进海关、海事、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部门货物通关信息共享和优化货物通关流程,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全面创新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推广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推动银企常态化对接,引导企业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等通关查验模式。推进口岸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实现货物税号归类、查验、单证、编码等标准化,简化过境申报,降低边境口岸开箱检查,加快货物流转效率,探索创新内陆口岸“过境”操作新模式。

第四节 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依托铁路物流基地深化与江铃集团等企业合作,打造大型汽车物流城。丰富南昌铁路口岸作业区功能,重点推进冷链物流区、电商物流区、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及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强化国际物流港地位,积极与中铁特货、中远海运、宁波港等企业合作,成立口岸运营公司,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行成本,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枢纽集聚效应,通过传化、赣电、安能等大型物流园区,吸引全市70%以上的物流业务在此聚集,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丰富物流新业态,聚集京东、苏宁、菜鸟等国内一流电商企业,发展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高端、高质、高新的物流业态。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江西省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江西核心节点、合怡供应链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整合全县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第五节 推进港产城人深度融合

把“以港兴产,以产聚人,以人促城,港产城人融合”作为建设向塘国际陆港新城的首位理念。通过以陆港建设集聚产业、以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以城市建设保障持续服务的模式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高品质的产业生态圈与城市生活圈,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力、产业吸引力、人民归属感的宜居宜业新城。积极抓好陆港资源整合与提升、强化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及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国际多式联运枢纽中心、国际产能合作基地、跨境贸易展示交易中心、国际供应链管理枢纽中心,提升门户枢纽能力,以口岸物流、保税业务、国际班列、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现代物流业为依托,积极拓展绿色食品加工、物流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并提供综合服务、展销服务、供应链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立足南昌向塘国际陆港“6+4+4”产业体系,围绕人才政策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筑巢引凤,吸纳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推动陆港人才结构优化,打造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中心和复合多元人才集聚地。引导建设一批创新企业孵化器,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依托产业集聚发展,吸引南昌市及周边人员到陆港创业就业;通过就业人口和带眷人口的增长,支撑产业发展。实现以人才聚集带动产业聚集,靠人才优势强化产业优势。实现陆港产业集聚和人口增长的互促发展,与赣江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共同支撑南昌市城市发展规模扩张。

专栏21  港产城人融合功能匹配表

功能

类型

陆港

产业

人才

新城

陆港物流功能

陆港核心物流服务

为陆港关联产业提供物流服务

将陆港打造成为复合多元人才集聚地

新城综合交通组织与生活物流服务

产业发展功能

陆港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打造产业集群

提供满足产业规模扩张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新城为产业提供生活配套设施

生活服务功能

陆港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相应生活配套服务

产业人员及其家眷是生活服务功能的需求来源

新城生活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

新城是生活功能的实现载体

图12  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示意图

第八篇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十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节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服务水平,确保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坚持“稳存量、扩增量”的原则,重点开展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设施建设,扩大设施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规模。通过引进新品新技术等方式,加快现有的基地提升改造,提高生产效益。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建设。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稳粮、扩菜、调畜、优渔”农业产业发展导向,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细分现有农业主导产业,明确优势产业和主攻方向,加大薄弱环节、关键环节的建设力度,提升发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凤凰沟蚕桑系列、煌上煌烤卤制品、三江口萝卜腌菜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品质,实现农业大县向品牌大县转变。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形成2个总产值达10亿元左右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粮食面积稳定在179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力争稳定在90万吨以上。创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和发展绿色蔬菜。力争2025年蔬菜播种面积达28万亩、产量达84万吨。提升家禽和水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大力推行无公害瘦肉型生猪养殖技术,力争2025年肉类产量达11.5万吨;畜禽产业产值达35亿元。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抓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标准化养殖,重点发展大宗水产品生产,力争到2025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2万亩,特种水产品起水量达6.5万吨。

专栏22  南昌县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产业

粮食产业:重点在塘南镇、泾口乡、幽兰镇、南新乡、蒋巷镇、向塘镇、冈上镇、广福镇等乡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30万亩。

蔬菜产业:重点在蒋巷镇、南新乡、塘南镇、泾口乡、幽兰镇、向塘镇、黄马乡等乡镇打造一批示范蔬菜基地,继续推动塔城乡、武阳镇、三江镇、银三角管委会等蔬菜优势产区及其他乡镇同步发展,建设环南昌绿色蔬菜产业带。

生猪产业:形成以南新、蒋巷、幽兰、泾口、武阳、向塘、广福、冈上等乡镇为重点的生猪生产力布局,力争肉类产量达11.5万吨。

水产养殖业:重点抓好南新、蒋巷、塘南、泾口、幽兰、塔城、向塘等乡镇的以网箱养鳝、龟鳖类、鳜鱼、小龙虾、鲈鱼、黄颡鱼等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

休闲农业:着力打造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星级农家乐,力争2025年休闲农业大户新增20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达到18个、省级休闲品牌(星级农家乐、休闲示范点、十佳农庄等)达到25个、市级休闲品牌(星级农家乐、休闲示范点、精品园区等)达到40个。

三节 培育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以煌上煌、绿滋肴、人之初、苗旺为重点的“领军型”企业,以工控(塘南)、市政(南新)、空中生态为重点“成长型”企业,以天韵、悦美滋为重点的“雏鹰型”企业。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营业收入380亿元。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完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仓储和物流运输能力。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联盟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全县市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16家,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300家和7560家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家。

第四节 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村发展新动能。以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构建一批优势产业链,打造农业领域过百亿超千亿产业集群。展现“水乡”的特点,结合绿色农业,发展亲子采摘、垂钓等休闲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国家旅游景区、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星级园区。全面提升“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支点、新引擎,农民脱贫增收的新模式。

第二十六章建设美丽宜居和谐乡村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

第一节 科学规划乡村建设

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发展趋势、资源禀赋等,区分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推进乡村建  设。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  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  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做强特色中心村等微支点。合理考虑居民生产生活半径,优化布局中心村等村庄居民点,着力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惠及周边村镇的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以中心村为龙头,提升中心村对乡村辐射带动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提升精品中心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有序发展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集聚、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宜居宜业的特色中心村。

第二节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加强农民建房规划管控和建设风貌引导,加快改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对有条件的村组,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结合全县巩文巩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深入推进“四线”环境整治、公路路域环境及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从立面美化向沿线村庄整体生态优化延伸,加大对“四线”沿线村庄的生态优化、卫生洁化、污水净化等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日常卫生保洁向生活垃圾分类延伸,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大力推行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培育打造精品亮点,努力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建成一批精美的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现代宜居乡村。

专栏23南昌县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产业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继续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试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三方评估,进一步完善“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补齐分类收集、密闭运输、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短板。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切实推动“门前三包”责任落实落细。

(二)农村厕所粪污治理

突出改厕问题整改和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改厕技术指导。到2025年,培育200名左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村级“改厕明白人”和专业维护人员。全面完成未改厕所改造任务和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任务,有序推动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继续探索推广适宜的污水处理模式,全面解决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水源保护地、旅游村庄等重要区域生活污水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和管护机制,进一步明确管护内容、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实现全生命、全周期管理。

(四)农村生态环境提升

沿高铁和铁路、国省道、城市外环、重要水系、重要景区周边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试点线路、县区、乡镇、村庄、庭院。加快推进南昌县由美丽宜居试点县向美丽宜居示范县转变,分层次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有序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开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到2025年,所有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网点全覆盖。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供水模式、区域连片供水、简易设施独立供水。保障农村供水清洁和安全,强化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5G网络城乡深度覆盖。

第三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探索实施县招村聘大学生社会工作人才计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妇女联合会、禁赌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等各类合法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等举措,打造农村环境、文化、乡风三大文明愿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推行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倡导厚养薄葬、绿色殡葬,巩固提高火化率,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着力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专栏24  乡村治理有效固本重点行动

农村“两委”干部成长关爱工程。在晋升渠道、待遇保障上实现城乡统筹,并对于偏远、穷困的农村给予适当的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两委”干部与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工资待遇差距,进一步探索农村“两委”干部与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同坐班、同待遏制度。实施农村“两委”运转经费递增五年计划。按照每两年一增长、五年三增长的原则,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认真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平安、法治、和谐昌南打造良好环境。在农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广大青少年中遴选、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形成“一带多”的法治宣传新格局。

“平安智慧乡村”建设活动。利用居民家庭电视机顶盒与周边视频监控设施联网、手机安装“APP”软件等方式,实时监看视频监控区域公共安全情况,发现异情随时“一键报警”,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法治新昌南”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透明、公开、便捷、高效”的特性,遵循“百姓咨询、政府出资、律师竞答、受众免费”的思路,推出了“法治新昌南”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启了全县线上线下全方位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时代。

农村“雪亮工程”。健全农村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防控网,加快农村地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增加农村集贸市场、庙会、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治安室与报警点设置,加强农村消防、交通、危险物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管,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

乡贤归乡工程。招引乡贤智力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援、文化回哺、公益回扶、人气回聚,吸引在外乡贤回归、推动优质项目落地。支持有意愿的乡贤依法依规参与村(居)“两委”选举,优先推荐村(居)支部委员中的优秀乡贤担任支部负责人,鼓励村(居)聘请优秀乡贤担任乡村治理顾问。支持建设乡贤馆、乡贤廊、乡贤墙、乡贤窗等,展示乡贤公德、乡贤事迹、乡贤文物。开展乡贤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根据乡贤的籍贯、行业、专长、回报桑梓的意愿等进行分类,立卡建档,建立动态的乡贤数据库。

第二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充分发挥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机制障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允许农村集体依法收回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适当扩大农业设施用地比例,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施分类管理。

第三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计划,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不断带动群众参与到农村集体产权、乡村治理等改革中来,参与到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的进程中来,参与到移风易俗、传承家规等塑造文明新风的行动中来。在干部配备和使用上树起“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这个风向标,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培育实用的农村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更多乡土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第二十八章 统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困难乡村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持续科学有效开发公益性岗位,持续加大“扶贫车间”等扶贫龙头企业的帮扶力度。对生活条件较差,靠自身发展很难跟上全社会步伐的贫困群众,必须持续做好帮扶工作,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保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的工作底线,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在全面完成国家脱贫攻坚重大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尝试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上升。完善农村社保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统筹推进城镇扶弱助困工作。对部分特殊农户,综合考虑市场劳动力成本变化、物价变化、相关政策规定,实施政府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一个不少,脱贫不返贫。

第二节 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加强政府和社会帮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以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对农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九篇 增强县域现代化建设

坚持城镇空间集约高效的发展导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面貌,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动打造高品质的宜居“昌南样板”。

第二十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优化利用。

第一节 严格落实空间管控要求

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脆弱的水土流失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8.52平方公里,全域内占比8.22%。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在已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础上,将布局集中、用途稳定、具有良好水利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58.61平方公里,全域内占比35.72%。

按照城镇开发建设管控导向,科学划定城镇集中建设区  城镇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边界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控方式,边界外原则上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9.8平方公里,全域内占比6.38%。

第二节 完善城乡发展体系

坚持县域一体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构建县城区、乡镇、农村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进一步集聚提升都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口吸引力,增强中心城区科研、产业、教育、医疗、商贸服务等功能。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公共服务品质,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和都市圈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节点功能,提升对乡镇村发展的带动力。培育发展重点镇与一般镇,推进镇村片区组团发展,促进各乡镇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与中心城区聚合相向发展。结合自身特色,各乡镇村发展特色鲜明的都市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构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实现城市“地上地下一张蓝图”,统筹形成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为基础、人防设施和停车设施为主体,地下市政、商业为补充的地下空间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安全韧性程度。结合人防工程,注重地下空间竖向分层和横向连通,加强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TOD)的模式,启动轨道沿线重要站点立体化开发,建设一批轨道节点枢纽。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建设,编制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和承载力。近期充分开发利用浅层、次浅层空间,远期逐步探索次深层、深层空间的利用。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人均地下空间建设面积争取达到3㎡。

第三十章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展城市赋能升级行动,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高标准建成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积极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公园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根据城市空间、人口、产业布局,完善公共资源要素配置,加快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构建宜居、宜业的社区服务圈。优化城市生态网络,打出水系连通、城市绿道建设、公园系统提升组合拳,推动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盘活存量城镇低效产业用地,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回收机制。以历史传承工业遗产为特色促进文化再兴,重塑历史与现代交融对话的新空间。到2025年,累计完成58个老旧小区改造,在中心城区实现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功能全覆盖。

专栏25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重点建设内容

(一)公园城市

注重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发展,构建丰富完善的城市公园绿道体系,推进城市绿道、邮票绿地、城市公园等项目建设,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思路,健全普惠性绿地,打造园城共融的城市风貌和市民满意的绿色活动空间。

(二)海绵城市

围绕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等城市生态问题,以防涝、净水为重点,积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推进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分质供水,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统筹城市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地、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

(三)韧性城市

实施设施韧性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物流、水电供应、通信保障、网络安全、垃圾处理、医疗设备、生态屏障、环境修复等重点设施主要功能及其服务质量。实施经济社会韧性提升工程,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财政资金支撑能力建设。实施治理韧性提升工程,构建灵活高效的城市治理框架。  

第二节 推进新城集约高效开发

发挥新城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开发与功能提升相结合的新版块,坚持集约高效开发原则,注重培育城市个性和特色风貌,着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环境,科学布局城市教育、医疗、商业、娱乐文化、体育休闲等设施,增强提升区域辐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昌南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

专栏26  新城重点发展导向

(一)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  

规划面积约33.8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向塘铁路口岸,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主导产业致力于建设口岸成熟、贸易完善、产业集聚、功能合理、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时代新城,着力打造国家陆路开放实验示范区、江西“三同”实验发展创新区、大南昌都市圈铁路物流集聚区。

(二)昌南高铁新城  

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提高昌南片区城镇化水平和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布局商贸服务、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会展经济、楼宇经济、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成为集门户形象、产业创新、地域文化和生态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三)滨江新城

规划面积约12.61平方公里。积极布局商贸服务、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科研创智、总部经济、健康养老等产业,定位为南昌城市商务科创副中心,综合打造南昌城市南部的现代滨江产业新区,产城融合的滨水宜居新城。

第三节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高标准引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彰特色,实施智能管理、市政设施管护、市容环卫等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推行城市管理“管监养”改革,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角落,有效解决城市拥堵、停车难、违章建筑等问题,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舒心。

专栏27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

(一) 智能管理

完善县区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建成涵盖市政、环卫、执法、燃气、园林绿化、排水、污水等城市管理领域的“一个中心+十大子系统”平台;健全城市管理监管监测体系,形成全市城市管理监管监测一张网,加强智慧停车设施建设,建立智能停车诱导APP,推进智慧停车积极探索“定时定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智能分类模式,加大智能化机械设备在市设施维护、环卫作业、园林养护、建筑渣土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运用。

(二)市政设施管护

改革监管和养护模式,统筹设置监管机构,实行市级行业监管和区级属地化管理,构建规划系统、管理科学、监测全面、养护精细、执法高效的五位一体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大力开展市政设施专项整治,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95%以上;实施城市路灯照明“暗改亮”项目,对背街小巷及开放式社区进行补亮增亮,淘汰高耗能的高压钠灯,更换使用时间较长、照度不足的LED灯。

(三)市容环卫

全面解决主次干道,临街店面、街巷社区、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深化“马路本色”行动,进一步固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人行道冲洗、快速流动保洁”作业机制,全面推行“以克论净考核机制,力争解决开放式老旧小区环卫保洁问题。持续提升环卫保洁机械化清扫率到100%推动市容环卫保洁由平面向里面延伸,建立健全沿街建筑物里面和树木定期清洗机制。

(四)提升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持续开展老旧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和停车场设施建设等,继续深化农贸市场、交通场站、城市出入口、城市空中管线、户外广告、施工围档、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提升市域内公路、铁路等通道沿线综合环境品质,打整洁美观、富有地域特色的通道沿线风光带。持续巩固地方和铁路“双段长”制路域环境整治成效基础上,加强城市一环、二环、国省干线公路穿城镇(村)沿线整治。

(五)提升城市综合执法能力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落实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优化执法办案机制,规范法标准、流程和统筹监管。加大街面秩序管理,规范开展市政,园林、环卫、环保、城市水务、违法建设燃气等行业领域的行政执法。到2025年,全面完成队伍规范化建设,公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监管和养护模式,统筹设置监管机构,实行市级行业监管和区级属地化管理内建规划,管理、监测、养护、执法“五位一体”城市治理运行体制。

第三十一章 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在南昌县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发达的既有优势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江西省、南昌市提出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

抓住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便捷高效、绿色安全、有机融合的高速+国省道+铁路+港口“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引导效应,为南昌县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 公路发展

以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为目标,形成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对外城际公路网络,融入国家大区域公路网,快速连接周边县市;通过以联网干线公路为骨架辅助的区域公路网络,实现以莲塘、向塘为中心,向各乡镇节点辐射功能;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乡道、村道为基础,实现县境内各村庄的公路网覆盖。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体系。“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全力打通公路运输主通道,重点围绕向塘陆港新城和小蓝开发区建设,积极推动沿江快速路南延至姚湾港区(接国道320向塘至西山段新建工程)、国道320向塘至西山段改线工程等疏港公路、天祥大道、昌东大道道路南延至向塘工程、国道316进贤架桥至新建樵舍改线工程等配套路网建设;同时优化境内国省干线公路路网结构,实施G353、G105、S102、S103、S104、S517等国省干线改扩建,全力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实施县道升级改造、乡镇主干公路建设,及时修复损毁道路,根据实际逐步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实施县道升级改造50公里、乡镇主干公路建设350公里;彻底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实现危桥改造动态平衡,实施300公里农村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积极开展“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促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构建“畅”“安”“舒”“美”农村公路网络。

第二节 铁路发展

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向莆铁路和昌吉赣高铁、沪昆高铁形成“双十字”铁路网络,依托向塘编组站和铁路物流园提供大容量、快速的货物运输服务。“十四五”期间,重点协助省市推进昌抚城际、昌丰城际铁路建设。

第三节 水运发展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背景下,充分利用南昌交通运输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依托南昌县公路、铁路优势,围绕优化交通综合运输结构,积极推动南昌港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姚湾港区、市汊港区及南新港区,同时推进疏港铁路和公路建设。

第四节 公共交通

围绕民生共享,按照“无缝衔接、换乘便捷”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运输服务设施投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地铁3号线延伸至向塘、地铁6号线、高铁南昌南站建设,优化城市公交站场及站台设置,适时规划、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实现高铁、轨道交通、公交“零换乘”;同时进一步完善乡镇公交站场和候车亭等配套设施,实现公众出行更加便捷。

专栏28交通重点重大项目

(一)围绕小蓝开发区和向塘陆港型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积极推动配套交通设施建设,构建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积极推动沿江快速路南延至姚湾港区(接国道320向塘至西山段新建工程)、国道320向塘至西山段改线工程、红旗大道(沿江南大道至昌东大道)等疏港公路建设。2.积极推动国道316进贤架桥至新建樵舍改线工程。3.南昌港建设。南昌港是我省赣江沿线重要支点,毗邻国际级经济开发区-小蓝经开区和向塘开发区,规划的国道320改线工程从中穿过、沿江快速路南延与其对接,向塘铁路物流基地近在咫尺。项目实施将实现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运输结构调整。

(二)国省道升级改造。共涉及2条国道、4条省道,总里程94.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3.6公里、二级公路38.4公里、大桥1座2073延米。具体是: G353泾口至麻丘段公路改建工程14.3公里、G105国道广福至万家洲段改建7.8公里、S103蒋巷至肖家用一级公路改建工程10公里、S103肖家闸至黄湖闸二级公路改建工程22.4公里、S102 扬子洲黄渡至程湖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31.5公里、S104莲塘至黄金埠(南昌县塔城至进贤县钟陵段) 公路新建工程6.7公里、S517三阳集至幽兰公路新建工程1.4公里(马游大桥)。项目投资约27.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约5亿元,其他由省市承担。

(三)轨道交通。在地铁3号线延伸至南昌南(横岗站)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铁3号线延伸至向塘纳入南昌地铁线网规划,项目起点地铁3号线银三角北站,沿G320国道延伸至向塘镇,总里程约12公里。

第三十二章 完善现代能源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建设高标准防洪安全网、高水平水资源配置网和高效能智慧水利网,构建安全高效、智慧共享的现代能源水利体系。

第一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要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电网布局和智能化网络建设,推动城市用能清洁化和智慧能源建设,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控制煤电投产规模,推进常规污染物近零排放改造,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完善能源送网络,统筹部署智能感知终端,优先建设综合功能、互联互通的智能电表等成熟终端,优化电力骨干通信网架结构,建成路由丰富、网架坚强、高效服务的新一代电力通信网,打造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变电站+数据中心站+储能站”三站合一等新兴业务。建立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统筹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

第二节 健全城市水利设施

建设防洪排涝骨干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重点缓解易涝区和城市扩大区的洪涝灾害,加强圩堤堤防和电排站的建设力度、管理水平。加强赣江、抚河干流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升和水利工程运行维护项目,开展一批数字水库、数字堤塘、数字闸站建设试点。完善全县乡镇范围内涉水事务监控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水利智慧化管理初步实现,提高全县防范和抵御区域性强降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 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重点干旱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对原有的灌溉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对无法及时灌溉而又有水源的,新建灌溉泵站。建设大中城乡备用水源,实现多水源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快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易旱区人畜饮水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保障体系。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巩固提升已建饮水工程,保障供水安全。

第十篇 推动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

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城景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十三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不断优化城镇居住服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巩固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成果,破除各类隐形落户门槛,简化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手续,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优化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城市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实际享有水平,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

第二节 优化城镇居住服务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加快制定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交易行为,逐步完善住房租赁配套公共服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允许将商办用房等按照规定改建用于住房租赁,引进和支持发展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地产等新业态。扩大规划设计、物业管理、装修装潢等服务规模,规范房地产估价、经纪和咨询等中介服务。

第三十四章 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机制体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城市人才、工商资本、科技成果入乡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第一节 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三农”比例。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允许农村集体依法收回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应权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南昌县科教文卫体工作人员适度岗编分离,定期服务乡村。

第二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衔接,建设区内教育联合体和医联体,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乡镇集镇综合改造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精品集镇。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鼓励建立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积极推行“教育集团”“联合校”“协作校”等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建立城乡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基本公共服务队伍补充机制,实施乡村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增加面向村卫生室的订单定向医学生规模,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对乡(镇)、村医生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文化结对帮扶机制等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

专栏29推进公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编制总量控制、岗位科学设置、人员竞聘上岗”的原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县管校聘”改革力度。

根据管理权限,依据编制标准、生源变化及教学需要,核定县域内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加大编制统筹调剂力度,事业单位改革和其他专项改革、行业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优先用于补充义务教育学校编制。

根据教体系统事业发展需要、人员编制计划和人员现状等情况核定教体系统岗位总量,其总量为已核定的全县各中小学人员岗位之和,并将市编办追加的中小学教师机动编制以及聘用教师控制数,按各学段结构比计入全县中小学教师岗位总量。

依据核定的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教职工人数,按现有规定和渠道由相应单位为教职工办理工资关系、人员经费年度预算、发放工资以及缴纳“五险一金”,成立“教师人员经费统管专户”。 

第十一篇 打造美丽昌南样板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南昌县样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五章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不断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

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四尘三烟三气两禁”专项整治,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巩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效。加强工业和燃煤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防治。全面推行城市扬尘网格化精细管理。持续开展秸秆禁烧和餐厨油烟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强化空气质量预报和灰霾监测预警工作,推动建立常态化人影作业,进一步健全大气重污染预警应急响应机制。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收集处理实施体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细化饮用水水源分级分区保护。加快实施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推动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全面消除劣V类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广再生水利用。持续开展河湖库塘清淤。强化控制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

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实施重金属专项整治、土壤修复工程,打造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和可持续利用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大的重点监管企业整治或搬迁工作。推进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开展重金属专项整治,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治理修复,健全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土壤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和疑似污染地块清单。

第四节 实施清废行动

加强医疗废物联动监管,确保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和安全处置。建设科学化、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推动主要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全量利用,鼓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打造一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花园式垃圾中转等示范试点。

第五节 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强化噪声、光等污染防治,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环境。增强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大力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持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技术研究,加大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力度。加强基层污染防治能力建设。拓展新污染物基础科研的国际、地区合作。

专栏30  生态文明重大建设项目工程

(一)全面完成雄溪河、莲塘河片区等地表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截污、清淤、景观提升、建筑立面改造、桥梁装饰等措施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雄溪河、莲塘河丰富的地表水体资源,完善现有的绿地、河道景观品质,综合提升两岸的景观,缓解水质污染,建设崭新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从而大大提升环境资料和城市形象

(二)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气体整治。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突出抓好油性漆改水性漆工作,完成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全力开展涉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工业企业废气的无组织排放处理。

(三)加快农村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加快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四)茅莲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拟在南昌县南新乡打造种养结合基地,开发集生态养殖、有机种植、有机农产品销售、研发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基地。项目一期为水产养殖及农业结合种养项目,二期为旅游观光及南蔬北果项目,三期为建设生态宜居小镇、旅游度假酒店项目。

(五)南昌县空气质量走航朔源服务项目。依托专家团队驻场服务和设备监测监控溯源服务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科学监测设备,驻场服务团队跟踪研究,配合环境部门制定达标路径、分析污染成因、明确污染来源监控污染热点、指导污染管控、评估措施效果,更好地推动南昌县环境质量的改善。

(六)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工程。具备独立对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开展污染源监督监测的业务能力以及能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建设智能化实验室,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监测转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

第三十六章 构建稳定协调多样的生态系统

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描绘生态底图,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创新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激发绿色金融活力。

第一节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

推进陆水协同治理、景观一体规划,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探索生态单元治理模式,加强滨河(湖)带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全面落实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鸟类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系统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推进赣江岸线、莲塘河、雄溪河、昌南新城景观明渠等水生态治理工程,谋划推进抚河故道生态修复、雁沙湖公园建设等工程,全面巩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二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鄱阳湖、军山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实现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广“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生态银行”试点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七章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第一节 加快经济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态旅游、健康服务、节能环保等生态环保型产业,把附带在生态上的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深入推进园区、企业的循环化改造,引导推动实现废物和副产物互相利用、能量和水梯级利用,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多种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重点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应用各类农业新技术,积极推广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建设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实施工业清洁生产促进工程,加快先进清洁生产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采取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清洁生产方案,推行清洁生产。

第二节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在全县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积极倡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并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倡导低碳化、无纸化办公方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节水行动,扎实开展限塑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积极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编写具有昌南特色的环保教育读本。

第三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与温室气体减排制度,完善相应的测量报告核查体系,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优化升级绿地系统基础设施,切实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控制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碳排放。

第三十八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快构建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一节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控制度、城乡环境第三方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完善全流域、跨地域综合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控制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防止环保“一刀切”行为。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加快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

第二节 完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

严格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公共建筑、城市综合体、政府类办公场所等能源使用定额标准和效能标准,推行街道和楼宇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坚持节水优先,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加强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再生水深度处理站以及中水回用管网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强化对居民用水节水监督,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逐步推行阶梯水价,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合理管控工业园区发展方向,积极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区内的存量土地,统筹安排为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用地,支持、鼓励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水平。完善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标准制定。落实国家资源税改革,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完善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的税收激励政策。

第十二篇 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县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昌南故事,丰富文化内涵、厚植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县。

第三十九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不断推动全县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节 强化价值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开展诚信行业、单位、示范街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宣传和帮扶机制,建设“昌南好人文化”。综合治理诚信缺失、文明陋习,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第二节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志愿服务、诚信社会、网络文明、家庭家风家教等建设持续深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力争在全国和省级评选中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丰富“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内涵,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等活动。大力传播弘扬行善立德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志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积极打造“昌南文明样板”。 

第三节 建设清朗舆情空间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群众民生福祉和社会道德风尚,完善媒体融合传播体系,积极开展网络精神文明传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加强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管理,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加强对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研判和舆论引导,不断净化舆论环境,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更好地坚定信心、鼓舞士气。

第四十章打造昌南特色文化名片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独特优势,深挖文化禀赋,提高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第一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采茶戏文化、贺郎歌文化等昌南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各类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昌南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景区,不断拓展传承利用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南昌采茶戏、贺郎歌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推陈推新,进一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新局面。

第二节 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推进和启动吴培荆堂古建筑等一批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工程,加强全县各类文物保护利用。鼓励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鼓励各级文保单位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各具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让文物资源真正活起来。

第三节 创新艺术精品创作和交流

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要主题和时间节点,谋划和创作一批优秀文艺精品。鼓励和支持县文化馆、县美术馆、县采茶剧团和文艺骨干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比赛展览,取得更好成绩。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着力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特色平台,推动南昌县优秀文化资源“走出去”。积极参加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带一路”江西文化国际巡展,组织文化海外行等文化交流活动,使昌南文化更多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四十一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供给,改进服务方式,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加快县文化中心(市民中心)一期建设进度,完成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美术馆搬迁和新馆开放,建设昌南文化新地标。分类整合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资源,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引导推动县图书馆在重点区域、场所设立24小时城市书房,创新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专题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备的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重点集聚区。结合“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社区文化阵地服务水平,逐步形成15分钟“社区文化生活圈”。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整合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着力补齐文化服务短板,积极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持续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等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继续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依托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县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组织各类培训、讲座等公益活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以节庆文化活动为抓手,举办好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构建书香社会。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文化产品创新传播引导,探索文艺运作新模式。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监督和管理。落实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的法规制度。

第四十二章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数字、旅游深度融合。

第一节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和引进工程,培育引进一批知名文化品牌、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加大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孵化一批小微文化企业。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小蓝泰豪VR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和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领军企业。推动重点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多层次文化消费供给主体。

第二节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专精特新”文化创意企业。实施“文化+”工程,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互联网、旅游、体育等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推进匠坊非遗小镇、泰禾滨水文化商业街区、博能昌南健康小镇、力高1622商业街区、王府井昌南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大型“文化+”商圈和时尚休闲地标。

专栏31文化强县建设工程

(一)红色基因传承工程

策划推出一批红色重大主题教育、研学和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作品、展览等红色经典项目。系统整理革命先烈事迹,持续深入开展诵读红色家书和宣介红色经典故事等主题教育。

(二)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加强对南昌县地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历史文献的整理编纂,建立昌南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加强对南昌县历史名人研究和宣传,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和纪念活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普查和保护活动,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代表性传承人培训、非遗“六进”等活动。鼓励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挖掘南昌县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集档案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广电传媒中心、群团之家、大剧院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之家一期项目建设。

(五)文化产业提质工程

依托小蓝泰豪VR产业园,重点发展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出版印刷和智慧信息等数字文化产业。加强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文创项目孵化、文创产品交易、文化产业服务等平台,引进有实力的文创孵化公司落户。

(六)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进一步强化“昌南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凤凰沟、湖光山舍田园农庄、江西国鸿生态园等一批优质景区。支持举办各种特色节庆活动,打造文旅节庆活动品牌。开发红色研学、乡村民宿、自驾露营等专题旅游产品。

第十三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加强教师工作队伍建设,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县。

第一节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完成学前教育“三率达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大力兴建、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实现90%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建有1所公办幼儿园(或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全面消除无证幼儿园。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第二节 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城区教育规划和建设,加快县城学校布点建设速度,缓解“入学难”问题。“十四五”期间,计划在县城范围内新建7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1所高中,总用地面积770亩,总建筑面积29.5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4.12亿元,增加学位2.6万个。加大农村学校整合力度,提升办学品质。继续在农村中小学实施校舍安全保障,薄弱学校提升和改造等工程,切实维护校舍安全,努力发挥乡镇中心校辐射效应,提升乡镇学校办学品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执行“零择校”招生政策,消除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全力推进全县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大力推进教育集团化发展,全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到2025年,确保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9%,毕业率继续达到100%。

第三节 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在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现增量扩容,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效化解择校矛盾。保持普通高中办学优势,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增强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注重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教学。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四节 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融合发展

全面放开职业教育办学准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类型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多样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第五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边远乡村教师待遇。加强与外地高校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快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全员培训和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实施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第六节 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农村居民教育和各类教育培训。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学习账号体系,丰富内容供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终身教育多元化办学主体。完善终身学习激励政策,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社会环境。

专栏32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普惠推进工程

新建、回收一批幼儿园,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积极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到2025年末实现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60%目标。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

优化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对接城乡一体化集团化办学,推进莲塘六中迁建等一批县城及周边中小学新建工程,改造农村薄弱初级中学,升级改造中小学安保设施,新建县中等专业学校。推进农村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到2025年,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域单位占比达到30%

(三)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工程

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确保2024年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到2025年,形成一批在省、市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性的特色普通高中。

(四)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工程

依托职教产业园打造人才培育高地,打造集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技术创新孵化基地于一体的现代职教示范区。对通过认证进入国家目录的产教融合建设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五)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工程

广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使之成为居民普遍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到2025年,经常性参与社区教育的居民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30%以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昌南建设

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推进健康昌南建设为统领,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大力提升卫生健康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公共卫生服务优质供给,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并通过评审验收,充分发挥其在全县医疗服务中的龙头作用。加强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治大病和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加强重点乡镇和县城规划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补齐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短板。加强县疾控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其成为全省一流水准的县级疾控机构。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理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体制,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加快四卫一体项目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完成血吸虫病标准化诊断实验室和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节 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试点

组建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共同牵头,整合县级医院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南昌县医疗健康集团”。优化卫生资源集约配置,实行医疗集团内人力资源、财务、医保、药品耗材设备、医疗质量、公共卫生、妇幼健康等统一运作和管理。建立医疗集团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区域卫生信息等业务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深化补偿机制改革,实行以医疗集团为单位总额预算付费。完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完善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卫生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县域平台的功能应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监督执法、综合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扩大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覆盖面。提高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水平,实现新生儿“零艾滋”目标。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完善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组建和完善由卫生应急管理、各类专业技术和应急保障人员构成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实行平战结合。强化县“120”急救指挥系统,加强全县急救网点建设,提高医疗救护水平。全力推动南昌县卫生健康事业提升到全省县级一流水平。到2025年,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强大,共建共享工作格局不断形成,全县县乡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约4000张,千人口床位数达到7张,优于全省其他县区水平。  

第四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发展

健全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县人民医院和县妇保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基础、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西医师学习中医专项行动计划,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生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切实降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加强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加强基本药物制度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管理。

第五节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形成全民动员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进街边镶嵌式健身点和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合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

专栏33  健康昌南重大工程

(一)继续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资助困难企业职工及部分退役士兵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连续停产停业一年以上的国有困难企业和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困难农垦企业、供销社、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及符合条件的部分退役士兵办理城镇职工医保,保障其基本医疗待遇。

(三)继续开展免费救治。对全县所有符合救治条件的白内障、唇腮裂患者、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免费救治,对需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困难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免费救治,对具备手术适应症的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和救助。

(四)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实施零差率销售补助。实施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组建南昌县医疗健康集团,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级医疗单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五)继续推进医疗设施提升建设。推进县医院住院部外科大楼改扩建及内科大楼(急诊楼)新建、“四卫一体(县血防站和县妇保院)”建设,推进县乡医联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计生服务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国家和省市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健全人口发展配套政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提高生育质量。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待遇不受影响。实施出生人口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依托大数据研究应用,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制定积极的人口吸纳政策。

第二节 完善婴幼儿照护机制

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提供普惠托幼服务持续深入落实。鼓励公办幼儿园开设托儿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模式,加快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向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有条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办街道、社区托育点,为居民提供就近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第三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吸纳社会力量激活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持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增强养老服务保障功能、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效。 

第十四篇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县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十六章 强化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增量提质,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根本和社会稳定基石。

第一节 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逐步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放低贷款门槛,提高小额贷款发放进度。扩大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简化办理流程,提高效率,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贷后跟踪服务,严把流程审核关,提高贷款质量,防范贷款风险。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第二节 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业生态,充分发挥各项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力,落实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政策。挖掘一批众创空间,认定一批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等众创空间,落实众创空间扶持政策。对自筹资金不足的,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兜住民生底线。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力度,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引导院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中心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创业孵化基地申报,持续推动“三个结合”创业孵化新模式,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健全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搭建服务师资、服务高校大学生、服务中小微企业业主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助力创业培训讲师水平的提升与晋级,引领创业培训示范教学。

第三节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联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着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专栏34就业重大行动计划

(一) 开展“天下英才、智汇昌南”行动

深入实施“智汇昌南”工程,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聚焦在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和青年大学生回县创业就业。

(二)进一步扩大就业

实施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孵化基地补贴、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补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三)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统一使用江西人社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就业扶贫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县就业扶贫相关数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实现全县就业数据分析应用和可视化展示。加大小蓝经开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一站式”创业服务。

(四)就业形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依托全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数据采集共享机制,健全就业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制度。

第四十七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贵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全面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贯彻落实国家统筹有关政策,稳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合理分担、动态调整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推进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

第二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加强城乡救助体系统筹,逐步实现常住地救助申领。发挥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间银行”等志愿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规范发展互联网捐赠平台,加强福利彩票和公益金管理。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守“房住不炒”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公租房管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施保障性安居提升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住房保障领域,打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转化通道。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包括户籍在乡镇的所有城镇特困人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孤老病残、优抚对象、退役军人、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进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强化住房保障年审和动态审核、公租房退出管理,确保有进有出、有序保障。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房,完善长租房政策。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巩固和发展以社区和企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拥军优属服务网络。建立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加大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力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统一的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制度,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拓宽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渠道和加强创业指导。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双拥工作,不断厚植军爱民、民拥军的思想根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四十八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青少年关爱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发展能力,切实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发展权利和机会。

第一节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坚决落实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财产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权利。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扩大农村妇女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范围。保障妇女享有受教育权利,持续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妇女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推动妇女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提高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和女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节 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保障儿童公平受教育权利,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机制。严格落实和规范儿童收养政策,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探索成立县乡两级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第三节 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青少年提供课余托管、兴趣发展、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服务,鼓励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实行特珠家庭青少年成长关爱行动,加强服务青少年发展阵地建设,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节 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健全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支特体系,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逐步实行残疾人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残疾人服务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度残疾人、残疾儿童、残疾妇女、残疾老人、重度精神残疾人、流浪乞讨残疾人、事实无人扶养的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和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关爱和保障服务,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专栏35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一)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

建设县乡两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基本完成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骨干架构。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项目

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康复评估训练、心理疏导、护理、生活照服务。

(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手术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四)“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和残疾人基本服务需求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完善残疾人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淘宝云”客服培训,逐步建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网上受理-协同管理-监督评价”的新型服务模式。

(五)残疾人文化建设

结合“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爱耳日”“自闭症日”“爱眼日”开展宣传文化活动,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宣传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挖掘残疾人先进典型。鼓励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广泛开展基层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六)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将无障碍环境理念融入全社会,将无障碍环境融入智慧城市大脑。

第十五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昌南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方向,着力解决县域范围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具有我县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昌南。

第四十九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第一节 加强县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坚决维护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完善县域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大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各类非法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第二节 维护经济安全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聚焦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领域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稳定粮食产量和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各类物资储备水平,强化储备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县级储备。重视食品产业未来业态发展,确保食品安全。完善责任体系,维护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坚持以兜底线为重点维护财政平衡运行,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长效机制。

第三节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危化、建设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障,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监管水平,开展食品安全治理示范行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强化疫苗等高风险品种监管。实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进防灾抗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消防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专业化。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联动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

第五十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融合,诉调对接中心与诉讼服务中心融合,提供“一站式”纠纷调解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以自治“消解矛盾”,运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智治“提质增效”,推动更多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更多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

第二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对突出违法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及时发现、堵塞管理漏洞,深化缉枪治爆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开展打击“套路贷”、“校园贷”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传销“清网”行动、“术中加价”专项整治、出租汽车客运秩序专项整治、河道采砂联合整治等行动。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

第三节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充分调动发挥政法系统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巩固和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自治自觉。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党建带社建”的社会参与格局。完善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广泛动员城乡群众,开创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新局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小程序”、“小应用”,准确把握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发挥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作用。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加强网格力量配备,每个网格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网格员。加强社区(驻村)警务室建设,“一村(社区)一警(辅警)”100%全覆盖。

专栏36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试点探索、先行先试、全面展开,全力推动民生民安深度融合,将网格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2345政务热线、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民声通道工作室等8个机构整合成1个中心,推进完善“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建设。促进集指挥调度、综合服务、纠纷调处、数据集成、研判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强、智能程度高、实战效果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平台建成,推动社会治理民生民安“一个口子受理、一套机制管办、一个渠道反馈”。

(一)按照“不遗漏、不留白、不交叉”的要求,结合疫情防控,依托信息化手段重新对我县基础网格进一步完善规范划分。同时按照“多网合一”、“全要素”的要求,明确网格职责清单,根据社会治安类、城市建管类、市场监管类、生态环保类、安全防范类、民生服务类等逐一细化明确工作事项,让网格员更清楚、更明了,为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综治中心)工作常态化、实战化的水平,加快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等级化评定、升级版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治理的综合调度、综合治理、综合服务的平台载体。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制度。建立跨地域、跨部门、跨领域事件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完善平战结合制度、领导轮值制度、预警通报制度、会商研判制度、联席指挥制度、流转交办制度、联勤联动制度、跟踪督办机制、销号管理制度、综合考核评价制度等。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特别是注重法治阵地和人才建设,推动农村法律明白人延伸扩面,引导群众办事找法、靠法、用法。加强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为群众提供“一条龙”的法律服务。

(五)推进民生诉求和问题办好办实,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抓好资源整合、制度运用,推动12345热线、民声通道、APP、微信端等渠道的进驻整合,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办理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第五十一章 加快推进法治昌南建设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昌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昌南。

第一节 保证宪法和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  健全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机制,弘扬宪法精神。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落实人大选举和任命人员进行任前宪法知识考试制度。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

第二节 完善法治保障制度建设

依托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将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就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纠纷和矛盾。有效解决“闹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处理等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建设公正权威的法治实施和监督体系,全面落实县乡两级重大决策项目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建设务实管用的县域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分业、分类、分众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营造从严执法、公正司法、诚信守法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严格落实执法司法办案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坚决排除各种非法干预,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健全公益诉讼工作机制,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普法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大法律顾问制度覆盖面,夯实依法治县群众基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专栏37市域社会治理工程重点方向

(一)“洪城红”党建引领工程

1、街道管理扩权赋能。

2、强化基层阵地建设。

3、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

4、推进“红色驿站”建设。

5、推动“红色物业”创新试点。

6、强化社会治理队伍建设。

(二)文明提升工程

7、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8、开展倡树社会文明新风尚活动。

9、深化“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

9、深化红色宣讲和道德教育活动。

(三)法治环境优化工程

11、深入推进依法执政。

12、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13、着力提升公正司法。

14、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5、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四)便民服务工程

16、推进邻里中心建设。

17、推进“放管服”改革。

18、推进政法基础建设。

19、群团组织深度参与。

20、培育社会组织全面参与。

21、激励群众广泛参与。

(五)平安建设精品工程

22、推进平安小区建设。

23、推进平安校区建设。

24、推进平安景区建设。

25、推进平安交通建设。

(六)智防提升工程

26、巩固提升“雪亮工程”建设。

27、承接“昌通码”综合服务管理功能。

28、推进数据共享和开放一体化平台建设。

(七)风险防范工程

29、全方位维护政治安全。

30、全覆盖排查化解涉稳矛盾。

31、全方面坚持扫黑除恶长效常治。

32、全维度加强网络安全。

33、健全应急处突能力建设。

(八)行业治理工程

34、深入开展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35、全面推动行业调解平台建设。

36、着力提升行业监管能力。

(九)阳光关爱工程

37、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38、强化心理健康服务。

(十)综治中心实体化提升工程

39、加快中心机构实体化建设。

40、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

41、加快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信息平台。

42、强化智能治理深度应用。

43、推行中心等级化评定工作。

44、规范中心运行制度建设。

第五十二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昌南实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完善“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和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制度,改进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项工作评议组织方式,探索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优化代表结构,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

第二节 发展协商民主

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节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依规开展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第十六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完善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推动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第五十三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南昌县有效落实。

第一节 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坚决落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作用,推动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和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扎实开展“六好”党支部创建活动,牢固树立“党建+”的理念,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

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节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持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县区工作大局,更好地谋全局、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强化正风肃纪,稳步推进巡查“全覆盖”和重要领域问题集中整治,保持高压反腐的基本态势和战略定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化拓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以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强力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突出政治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推动完善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施精准有力问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规范推行容错纠错机制,有力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十四章 努力形成规划实施强大合力

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县委工作要求,编制好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县域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加强规划管理。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  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全县规划体系。县区各部门必须遵守发展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乡镇。要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加强对上街接。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修编调整建议,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强化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纳入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体系。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政策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相协调,发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作用,强化各类政策对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在防范化解风险前提下,积极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适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功能性,强化普惠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规划,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专栏38“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

重点领域

重点工程项目

规划投资

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

8000亿元

基础设施

铁路、公路、港航设施、物流枢纽、防洪减灾工程、水资源利用工程、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新型信息网络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

1200亿元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水质综合治理工程、土壤污染修复提升工程

500亿元

社会民生

高质量就业促进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卫生健康保障项目、文化发展重大工程、社会服务提质工程、

250亿元

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能源保障工程、网络安全工程

50亿元

第三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激发县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县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走前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扫码浏览